刘震涛 (来源:中国网)
2008年1月3日下午,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教授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解析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走向。以下为访谈实录。
刘震涛解析两岸经贸往来历程 三原因致大陆逆差
[主持人]:
大陆从1991年以来一直是台湾外贸顺差的最大来源地,而且是2002年以来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首先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两岸经贸往来的历程?
[刘震涛]:
刚才主持人问我关于两岸贸易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两岸同胞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首先要看一下两岸的贸易量是一年一年的增加。去年,2007年9月份以前已经超过1000亿,后面两个月的数字还没有掌握。
[刘震涛]:
刚刚问到的问题是两岸的贸易大方面是处于逆差的地位,这里面我们要做一个分析。事实上,这个逆差从一开始就存在。所谓的逆差,就是我们卖台湾的商品比较少,而台湾卖给我们的商品比较多。
1993年,首次当年贸易逆差突破100亿。到了1997年以后,出现亚洲金融风暴。到了99年,我们已经突破了200亿。到02年,突破300亿,04年突破400亿,05年突破500亿,06年当年达到了584亿。也就是说,后面几乎是连续的每年以1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这是很惊人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况,我想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两岸之间的贸易是从投资来带动的。台商向大陆投资一美元的话会带动0.4毛美元左右贸易额,所以这个贸易是由于台商的产业内的贸易形成的,随着2000年之后,大量的电子咨询产业,就是通常讲的电脑,这个行业在大陆急剧的增加,并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大概从04年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台湾全部笔记本电脑的生产70%在大陆,它就需要比如说关键的一些零组建都要从台湾进口。这样的话,逆差节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原因。
[刘震涛]:
第二个原因,我们输往台湾的产品受到了台湾当局的限制,有相当数量的商品是不允许从大陆进口。所以我们向台湾的出口量就受到限制。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原因。
这几年来,可以看到大陆内部产业链完善的情况越来越好,所以这两年相对来说,从台湾进口的东西少一些。同时,我们向台湾的出口会增加一些。我们从台湾到大陆出口的商品前5名,就是逆差的前5名,第一位是电子咨询产业,最核心的就是半导体。半导体占到逆差比例的40%左右。其次是石化的原料,还有就是所谓的精密光学仪器。另外还有光电方面的,最近大家看到电视机也好、手机也好在大陆的生产量很大,但是面板是从台湾进来的。
所以前面的5个东西,半导体、光学、光电、石化、精密机械,这些大部分都是供应我们的台资企业,同时也有部分的大陆企业想采购。比如说联想、海尔、海信,面板都是从他们那里订购的。所以我想说,贸易基本状况就是这样的。那么这种状况一段时间内不太会改变,这也反映了双方产业的互补性。应该说,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台湾目前来看,GDP的增长是几个要素:一是投资,一是消费,还有一个是贸易。贸易主要是靠逆差,靠它的顺差。因为最近一个阶段看,台湾的投资,特别是海外的投资,国外和华侨向台湾的投资在减少,内部的消费在下降,但是对大陆的贸易在增加,所以对它的GDP增长贡献很大。
两岸经济交流的目的是共同繁荣 是互利
[主持人]:
刚才您介绍了两岸的经贸关系,您是怎么评价这种经贸关系的?
[刘震涛]:
我想评价这个经贸关系要全面的看。刚才我们讲,贸易有这么大的逆差,为什么还愿意承受呢?我想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两岸的经济交流其目的就是两岸共同繁荣。
我们总书记讲两岸是共同家园。什么是共同家园?就是一家人的事。这一逆差只是贸易上面的词,其实两岸之间的贸易就是一个国家内部省与省之间的交流,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内部的交流,所以这个利益给台湾百姓,我认为大陆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一种互利的表现。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两岸的经济关系怎么评价。我认为从1984年代初,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基本方针以后,就呼吁两岸要开展三通。三通其中有一个就是通商,通商就是比贸易这个含义更广泛,就是投资。所以这几年投资还是蛮热的。我觉得投资和贸易是构成我们两岸经济关系的基本部分,也为我们两岸的和平稳定的架构打下了基础。
如果设想没有两岸之间密切的经济往来的话,哪儿来的人员交流,哪儿来的春节包机,为什么台商要赶紧回去过年,赶紧回来做企业,所以他必须要快速的运行。所以三通的要求就迫切了。这些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很正面。但是现在看来还有一些美中不足,因为两岸之间,特别是服务业、金融等都是没有开放,所以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但是前景还是不错的。
《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促两岸经贸发展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现在两岸之间的经贸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刘震涛]:
我们的重点还是在投资和贸易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加工业上,就是制造业。这两方面之间现在看来还是有不平衡。所谓不平衡,第一就是贸易上不平衡。我们的逆差很大,他的顺差很大,这是第一个。还有,我们不能够去台湾投资,他可以到我们这里来投资,所以无法双向,完全是单向的。第三,有一点间接的情况。目前两岸还没有三通,没有直航,货物还是要从香港等地方再去台湾,就增加了成本。为什么说发展前景好,如果这些障碍驱逐的话,那么两岸之间的经贸交流会越来越发展。我想这是一个基本的估计。
[主持人]:
现在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我们也希望两岸之间的经贸往来会越来越多。我们在这方面有没有做一些努力,或者一些积极的举措来推进两岸的经贸发展?
[刘震涛]: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因为一开始,台商的投资是从蒋经国先生1987年11月2日宣布台湾同胞可以到大陆探亲,伴随着探亲的浪潮,很多的投资机会就来了,就开始投资。我们首先就提出一个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从法律上保护了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合法性。之后在80年代末,当时整个大陆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基础设施条件不够,交通不方便。现在看到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当时一般的马路都不是太平坦的,飞机只有几个大城市才有。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设立了台商投资区,在福建专门做台商投资的目的,就是在几平方公里里面把基础设施做的很好,那么你到这里来投资一个速度比较快,另一个很安全,再一个物流各方面都很通畅。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措施,当时台商很快就适应当地的情况。
[刘震涛]:
以后,我们对于台商的保护在1994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到了1999年,我们出现了一个实施细则,就是对台商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两岸之间正常的对立状态,没有办法签订一个相互投资的保护协议,所以我们单方面的宣布,而且有了具体的法律对这方面的保护,所以台商是安心的。
另外,我们采取政经分离。就是台湾当局不管你怎么样叫嚣、阻挠,我们不管,只要台商到大陆来,我们就欢迎。所以整个大陆都在做招商引资,有的地方还做文化节。什么原因?国内老百姓对台商非常欢迎,这样就形成一个和谐的气氛,所以让台商到了什么地方就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像这些方面都是为台商创造了条件。
[刘震涛]:
归结起来讲,一个是法制,法律上的保障。第二,就是在审批方面给了很多的照顾。台商我们是比照外资的审批办法,但是我们又提出了同等优先审批办法,又跟其他的外商有所区别。区别在哪里呢?就是在同等的情况下,我优先照顾台商。当然现在WTO的原则上是一视同仁,但是在WTO之前,我们是按照这个原则来做。所以使得一批在投资领域当中属于限制型,或者是属于审批的比较严格的那些项目都能够得到,比如说电厂、水泥厂、汽车等,在这样一些产业在这样的政策下,在1996年相继的在大陆开始落户,比一般的外资要早一些。如果说采取什么措施,这些措施对台商的投资是很有帮助的。
[主持人]:
那对于台商来说取得的效果怎么样呢?
[刘震涛]:
我们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提出要解放思想,然后就开始想办法怎么把台商引进来,把他能够安顿下来,所以提出一个“亲商、富商、安商”的目标。“亲商”就是对台商的亲近感,就是要以人为本,你需要什么投资我帮你引进来,让你落户。“富商”就是你到我这里投资,我给你创造条件。比如说贷款问题,当时贷款没有指标,国务院专门成立一个台商贷款的额度,让人民银行自己下达,保证了给台支持融资的规模。所以我们在2003年这一年累计的投资总数超过1万家,是2002年之前总和还多。这就是效果。
另外一个效果,由于台湾这几年的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大陆的贸易顺差。据我们的统计和我们做数量分析的结果看,这些贸易的顺差能够为台湾劳工就业增加了40多万。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这些台商进来以后,对于我们外贸出口是一个很大帮助,因为他们都是外商型的。2004年我们国家外贸出口的排名100大,前10名中间有5名是台湾的,对于我们外贸影响很大,对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比如说昆山,他投一个项目就是上百亿美金,所以说整个地方的发展是很快的。另外对带动企业的管理水平都有帮助。这一点效果很明显。
四原因致台商投资逐渐下降 刘震涛吁政府关心台企
[主持人]:
我们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在逐渐的下降,这里面有什么因素呢?
[刘震涛]:
这里面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目的在哪里,台商到大陆来投资主要还是降低成本。另外台商投资的产业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层次不是很高的传统型产业多一些。这样的产品的技术的生命周期到了最后的阶段,所以它需要一个产业的升级调整。这个是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我们这几年来因为改革开放的成果,对于劳工的保护比原来加强了,劳工保护加强了以后有一些东西作出了规范。比如说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要有加班费,加班费比原来的工资高三倍。还有就是土地,原来台商使用土地是按照外商的规定是免交,但是现在要交土地使用费,取得土地比较难。再一个取得的成本也比较高。再加上原来的税收是按照15%,甚至更低的税收税率现在合并了,就跟大陆内部启平了,就是25%了。
再有一批所谓加工贸易,现在制度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有一部分企业相应的增加成本。还有我们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过去,享受了出口退税的待遇。为了调整外贸产品的结构,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但是这样有一部分的台资企业在出口退税上就退的少,所以总体来说成本提高了。成本提高以后他就要做比较,特别是有一些产品是外销的,所以他就要跑到越南去。甚至还有沿海地区望内陆迁徙,像苏南的跑到苏北去,往东的跑到江西、湖南等地方,因为那些地方相对劳动力便宜一些,成本也低一些,土地成本起步也容易一些。再加上有利条件,就是现在的物流也比较通畅,所以运输不会成为很大的障碍,远一点成本还是很低。
[刘震涛]:
我问过一个深圳的台商,我问你从昆山搬到苏北,劳动成本大概降低多少?他算了,大概劳动成本可以降低10%,可见这个潜力是蛮大的。所以讲到台资企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比较强的产业,所以他就要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有的可能就淘汰掉了,有的可能就转型了,不做这个了。有的可能从这个地方搬到国外。这样的话,看起来投资的项目、投资的数量要下降。
我想,这个可能是重要的背景。所以我曾经跟有些同志讨论的时候,就说2007年是重要的转折的一年。台商低成本的优势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实际可能是过去了,而换成有一个自主创新、经营模式上的一种观念更新和模式上的改变,来适应这个新的形势的要求,从而提高它的竞争力。否则的话,他只能被淘汰,市场是无情的。
[主持人]:
刚才刘教授您也提到了,现在在大陆的一些台商也进行了转移。但是我们也听说,最近有很多在大陆的投资商都转移到越南。您觉得这种转变对两岸经贸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震涛]:
我是这样想。现在从大陆的企业转到越南的还是有,特别是2007年出现一个新状况,就是有一些大企业过去了。大企业过去当然会带动一些产业链上所谓的零部件厂,帮他供应零部件。所谓大企业过去,就是它的整机厂过去了。我想这对我们是有影响的。因为它能够把一部分群体带走。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如果企业因为成本的提高,经受不了,他要么就关闭,要么就转移。如果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话,那么两岸的经济关系就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呼吁政府的有关部门,第一要多关心台资企业,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但是毕竟是一批对大陆还不十分了解的同胞,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特别是需要以人为本式的帮助,要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出台政策之前,估计对企业造成冲击,要事先找他们商量,看冲击的程度大家能不能承受的了。第二,受到冲击以后,政府帮他们出主意,看看怎么样调整,适应这样的趋势。
[刘震涛]: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服务,要转变政府的职能,不光是管理,不光是审批,要更多的帮他们出主意,帮助企业发展。你帮企业发展了,员工也就受益了,也不会解雇员工。假如厂在往那边搬,说产业结构调整该走就走吧,如果是这种思想,那么最后倒霉的是员工,就失业了。所以对我们当前发展中的国家来说,特别是有一些地区还比较落后,还是有一些贫富差距。这种情况下扩大就业,我认为仍然是主要的思考方向。而要增加就业、扩大就业,企业就要办好,企业办好,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你只能够让所有的企业做大做强,这样才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但是这个东西太不容易,我想应该加重政府的责任,更多的去辅导、帮助。我想这可能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我们来关注网友的提问。这里有网友问到,我听有的专家说,他们认为对待台商或者台湾同胞,就应该给他们同大陆同胞一样的待遇,不能把他们当成外商投资给一些优惠条件,这样的话可能人家没有局外人的感觉。不知道嘉宾对这种观点是怎么看的?
[刘震涛]:
这位网友的观点其实我同意他的前半部分。应该说,台湾同胞到大陆来投资,是在台湾省向祖国大陆内地其他省份的投资,本来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投入,本来就没有什么外商的问题,但是我们把他看成是外商,这里面应该从历史来看。我们从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公布了对外开放,同时向台湾当局呼吁要“三通”。台商过来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他如果要投资,就要审批,他的法定地位怎么办。从宪法说他是中国人,可是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是计划经济,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位置,来了台商怎么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中央决定把台商比作是外商来处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处理,这种处理是实事求是的。
当然,台湾本身是一个很完整的经济体,它有货币,有海关,有一系列的自己的体系,台商本身又是比较适应于国际经济的习惯,就是跟国际接轨,他们对外做生意都是这样的。如果他们过来,假如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家,那个时候很难办,1979年还没有民营企业家,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个时候台商过来,如果不给他一个明确的法定地位,很难生成的,更谈不上发展。所以当时把他比作外资,是方便他们,也是照顾他们。
[刘震涛]:
既然比照外资,那么外资可以优惠,他们为什么不可以优惠。其实发展到今天,网友刚才讲他就没有外人的感觉了,我觉得这是对的。现在把台商看作外商,台商就说我在你这里是台胞又是外商,回去又是什么外省人,所以他总觉得好象两边都没有得到承认。现在我认为条件是具备了,我们的民营企业家现在申请都没有障碍,所以这个时候怎样调整,这个就由中央来决策。但是我认为网友讲的前半部分我同意。
后半部分他说这样是不是不需要再优惠了,我想优惠不优惠是另外一回事,但是照顾是需要的。
互补型产业结构使两岸的合作更有前景
[主持人]:
刘教授刚才您提到了,这些年在大陆投资的台商,他们在投资方向上也是有一些改变。能不能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他们改变的方向是什么?
[刘震涛]:
实际上投资方向的转变,我看主要还是在中小企业。对于大的企业来看,因为它是一个产业的龙头企业,我们说权大难掉头,他只有在原来的产业基础上才能做大。或者说,这个做大里面,比如他原来做制造业,现在自己开辟一个领域做流通、做商业,这也是一种转型,但是主业没有变。比如康师傅,他们做的是方便面,可是他事实上做了很多,比如开牛肉馆,上海开大卖场,这也是一种专业。统一也是这样,统一也是做方便面的,但是实际上它有很多的商店。还有像星巴克,它也是合资的。所以这是一种主业不变,增加副业,把它做大。还有大家都知道旺旺,是台湾的一家食品公司,它现在在长沙办了一个医院,在上海又做了其他的服务业,这是一类。
[刘震涛]:
还有一类是彻底转变的,基本属于中小企业。我了解有这样几中情况。一种,比如原来他做农业,海南有这么一个企业家,他原来是做水果的,但是因为做水果,所以他了解大陆的水果市场,他现在水果不做了,他去包海南的很多果园,包下来以后做营销,他的果品已经拿到北京、天津,进到超市里面,这是彻底改变的。还有一种,他自己不做制造业,把单子发给民营企业,像很多做圣诞礼物的,这是很大的市场。他原来自己做,后来他发现做这个东西做不过我们的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比台资企业找的方便,所以相对来说比较活跃。他现在接受台资企业的定单,他等于不做了,只做销售。所以这个转型还是蛮多的。
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也是一个求生之道。这种情况我觉得是正常的。
[主持人]:
这对他们来说您认为是正常的,也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这种转变对于我们大陆市场来说合适吗?我们需要这样的转变吗?
[刘震涛]:
我觉得没什么不合适。事实上,两岸之间是这样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起步不太一样,台湾市场经济起步比我们早一些,所以它在很多经营的形态上要比我们灵活,有些地方要比我们先进一些,理念比我们先进一些。所以它能够按照台湾的做法到大陆来,这是互补的结果。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连锁、加盟,这在服务业里面很多,比如理发、美容、洗脚,这些也是商业形态,这都是从台湾传来的。我觉得这个很正常。
[主持人]:
我们这里还有网友问到,您认为两岸在哪方面的合作会更有前景?
[刘震涛]:
我觉得他可能讲的是产业方面的。从两岸的合作前景来看,应该说是互补型比较好,比较大。我刚才讲一个方面,就是两岸的市场经济起步时间不一样,另外两岸的产业结构不一样。首先,台湾目前的产业结构是由原来的制造业逐步向服务业转化,它的农业也是在衰退。农业现在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概是1.89,但是它的农业在转型,是高附加价值,或者生物工程和农业结合的路子来走。我觉得两岸在农业方面合作的前景很好,它的有些做法比如果树、水果的合作社,专业性很强的果农在一起。这些果农按照同一个品种、同一个标准、同一个品牌共同销售大市场。所以这些模式就是农业的组织形式,也都可以引进来大家一起做。
我觉得台湾的农业,无论它的技术、管理,应该说有我们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包括农业技术的传播。所以我想这个领域是蛮宽广的。但是我们大陆情况不同,因为我们土地资源比较多,地方很大,地方大情况就复杂,所以不能照搬,因为很多和气候、土壤有关系。
[主持人]:
要因地制宜。
[刘震涛]:
对。像福建、广东、海南,这些地方还是蛮好的合作机会的。另外,台湾的产业在高科技的某些方面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半导体,半导体从产业链来说,从设计开始到后面的加工、封装、测试,整个的产业链很完整。光从设计来说,它在全世界占第二位,占世界市场的30%以上。它的经营生产占到全球70%的市场。所以像这样的优势,目前我们还不如他们。如果能很好的合作,利用中国大陆这样庞大的市场,实际我们很多做加工,可能再加工会更便宜。当然这个台湾当局也是限制的,所以像这些高科技领域也还是有很多合作的方面。
所以,也不可能一下子说你认为这个发展前途是什么,我不好用一句话来说,要细分。哪些东西看起来我们很强,也可能从某些方面学到一些东西。反过来,台湾可以向我们学很多东西。这个就需要一个比较良好的气氛,这样就做到双赢。
顺应民意 今年春节包机应该顺利进行
[主持人]:
刘教授我们再来关注网友的提问。这里有网友问到:快到春节了,两岸的春节包机也是实施了多年,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您觉得今年的春节包机会不会顺利进行?
[刘震涛]:
我觉得春节包机应该是顺利进行。从2003年到2004年隔了一年,2005年又重新恢复,2006年做得不错,今年好象已经公布了春节包机的计划,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春节包机过去是局限于台商,现在扩大到台商以外都可以,这一点我觉得台湾岛内的航空业者是顺应民意的。国民党在推动这方面也是功不可没,台湾当局也只好顺应民意。
当然,我们是非常的积极,想为台商创造好的机会。所以现在除了春节包机以外,去年已经定了中秋包机,以后是不是端午节包机等等,这样以后周末也要包机,月末也要包机。这样不就差不多了吗。
台湾旅游总体上安全 赴台旅游希望很大
[主持人]:
还有一位网友问到:我想知道台湾旅游业今后如何发展,赴台旅游会不会变得容易一些?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很多网民朋友关注的问题。
[刘震涛]:
是。台湾确实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从旅游业的整体产业链来看很长。首先就是要出行,然后就是住,接着是吃、玩、购,这一切的一切首先都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台湾总体来说旅游也是安全的。我差不多去了8次台湾,但是遗憾的是我旅游的地方不多,阿里山我还没有去过,因为每次去安排的都很满。但是我去了几个地方,觉得还是不错的。
刚刚讲到旅游的前景,我知道台湾的老百姓非常欢迎大陆同胞能够去旅游,因为现在大陆同胞口袋里也有钱,消费水平也不低,而且也比较大方。这对于台湾的相关影视业、小商品、出租车、旅馆都会有帮助,实际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是蛮有好处的。可惜去年有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也看到马英九说他如果当选的话,就要开放大陆同胞旅游,谢长廷先生好像也不反对,所以两岸开放旅游的希望还是蛮大的。
[主持人]:
大家还是可以期待的。
[刘震涛]:
因为毕竟是老百姓向往、期待的事。
[主持人]:
这里还有网友问到:嘉宾您预测一下,今年两岸经贸将会有什么变化?我看报道说,中国经济2008年将有很强的发展势头。
[刘震涛]:
我们大陆的经济发展首先在十七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特别提供了很多新的投资机会,比如环保、节能、新能源,还有其它的自主创新的产业。刚才问的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好,我想这是一个基本前提。因为大陆这几年来的经济发展比较好,所以带动了两岸的经贸关系的发展。
但是这里面有两岸比较特殊性的就是政治问题,如果能够排除政治因素,使得两岸关系正常化,我想如果说2008年有大的变化,这是一个起点。首先两岸关系要正常化,比如直航,银行也能够过来,大陆也能够到台湾投资,这样经济关系就好起来了。
[主持人]:
明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奥运会,这里也有网友问到,嘉宾您觉得奥运会会对两岸经济交流,乃至两岸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震涛]:
奥运会的主题是和平,应该说台湾百姓是非常关注奥运会的举办。但是因为台湾当局的关系,奥运圣火不能到台湾去,所以也是一个遗憾。我前不久看到一个民调,说是有好多人不知道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信息在全球信息化时代,这个消息早晚会知道。传递信息对台湾和大陆来说,首先是我们国家的强大,有能力举办奥运会,这一点影响很大。这一点对台湾来说也是正面的。
至于商机我觉得难说,因为奥运的商机前一个阶段都投入了,因为奥运的场馆建设、基础设施在建设,服务业准备的差不多了,所以今年举办奥运会,我想商机上再带来什么新的不一定,但是从精神层面看,从两岸交流的层面来看,应该是会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主持人]:
今天也是刚刚过完元旦大假,是新的一年,我们很多的网友都希望在新的一年有一个新的心情,有一份新的期待,对两岸关系大家其实也是抱着这样的一种期待。我们知道2008年是台湾地区的领导人大选的年份,有人说是台湾的“选举年”,很多网民朋友也很关心,他们说我们要展望2008年,如果台湾领导人权力交接以后,这对会两岸关系的走势和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刘震涛]:
其实我觉得不光是大陆这么想,台湾民众也是希望两岸能够好起来。事实上证明,两岸关系和谐稳定的发展对台湾经济是有帮助的。所以刚才讲到2008年台湾是选举年,1月12日是立法院选举,3月22日是领导人选举,这样的话完成了四年一次的选举程序。我觉得不管是谁上台,都应该对选民要履行承诺。
现在看到的对选民许诺都是要发展经济。从马英九先生和萧万长先生的搭档来看是比较完整的提出了一个发展蓝图,其中对两岸关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比如提出了“三通”,开放大陆居民旅游,允许大陆资金到台湾投资。他把这些东西作为振兴台湾经济,台湾经济融入世界、融入东亚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如果当选能够兑现的话,确实是造福于两岸人民,首先是造福于台湾人民,所以我也有很大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