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山:印度尼西亚各民族都有各别的文化习俗,各民族间应该进行文化互补,创造出印度尼西亚的新共同文化。(图:印度尼西亚星洲日报)
中新网6月9日电 据印尼《星洲日报》报道,印度尼西亚民族建设基金会(NABIL)创始人兼主席汪友山5日强调,印度尼西亚华人先辈在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埋没的角色,因此华人目前要探讨的,不是如何融入主流社会,而是应该如何促进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适合印度尼西亚历史发展,促进和谐的模式,即各民族在共同的水平上互相融合,而不是在融入主流社会中,其中一民族失去自己。”
他说,印度尼西亚各民族都有各别的文化习俗,各民族间应该进行文化互补,创造出印度尼西亚的新共同文化。
他也指出,印度尼西亚华人先辈很支持独立运动,其中起草1945年印度尼西亚宪法的印度尼西亚独立准备调查团(BPUPKI)成员中,有四位就是华人,即林坤贤、陈恩华、黄鼎瑞及黄忠豪,另外叶传宾(译音,Yap Tjwan Bing)也参与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PPKI),成为27位委员中的一员。
他说,在1945年5月28日至6月1日,以及7月10日至17日召开的BPUPKI全国代表大会中,诞生了班察西拉,也就是建国五原则,由此可见华人在印度尼西亚建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融入主流社会源自于美国,是该国以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即为白种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所代表的文化,为主流优势文化,但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因此印度尼西亚华人应该更注重于民族融合。”
他是于周六(6月5日),受印度尼西亚国民福利基金会(NuS)邀请,在Omni Batavia酒店礼堂举办主题为“在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框架内,加速和落实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民族融合”讲座会上,如是表示。
促进民族融合有3要点
他认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法主要有三点,即能够掌握印度尼西亚语、了解印度尼西亚现代史以及尊重各族群的风俗习惯与文化。
他说,印度尼西亚最基本的财富以及国人最自豪的,其中一项在于印度尼西亚语,因此他认为印度尼西亚华人应该掌握印度尼西亚语,藉此减少各民族间的误会与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印度尼西亚是从历史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要了解建国过程,藉此培养爱国精神。”
NuS理事长吴前则对该报表示,举办该讲座会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推广民族融合这理念,藉此促进印度尼西亚社会和谐与团结。“我们希望听众能够更广泛地认识周围,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为印度尼西亚和谐、民族团结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