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国际-世界华侨华人反独促统-杰出华人
 
  杰出华人
 
旅美华人作家刘子毅:8年一觉美国梦

  时间:2005-06-29 09:55    来源:     
 
 


  “美国梦”,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字眼,对很多人来说,去美国打工、留学或者移民,都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美国梦”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黄金梦”,而旅美华人作家刘子毅8年一觉美国梦醒来之后,发现人生的路是充满艰辛的,要闯过难关得靠自己披荆斩棘。

  在偶然得知刘子毅的电话后,一天上午我拨了过去,没想到接电话的正是我要找的作家刘子毅,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要采访,尽管他对我的“唐突”采访感到有些惊讶,但还是表示出非常欢迎的态度:“您请随便问吧。”电话里,刘子毅的声音透着淡淡的儒雅味,普通话不带丝毫广东腔。
   
     处女作《报童的故事》一鸣惊人
   
     刘子毅1932年9月21日在广州出生,抗日战争期间回到故乡台山,童年时代在故乡度过,先后在台山水步横水小学和培英中学完成小学和初中教育,在广州读高中。
   
     17岁高中毕业时,正好广州解放,他和很多满腔热情的年轻人一样,兴冲冲地打着腰鼓参加人民解放军去了。参军的8年时光,他随着大部队,先后去过云南、四川和西藏,“云南风情多姿多彩,冰雪西藏高原有很多惊人的美丽”在刘子毅看来,8年的丰富阅历让他变得聪明和成熟。刘子毅早年的作品大都写军民和部队,体裁主要集中在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
   
     25岁那年,刘子毅在重庆转业当老师,在讲台上一站就32年。业余时间里,刘子毅成为一名文学创作者,并加入重庆作协。1981年时,刘子毅的第一部处女作《报童的故事》问世,让他觉得很吃惊的是,这本10万字的纪实文学一时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后获得文化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联合颁发的奖项,还获得过重庆、广州颁发的奖项。
   
     《报童的故事》一书主要描写重庆《新华日报》的一群小报童在周恩来的关怀和引导下,与国民党展开斗争的故事。当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新华日报》遭到国民党的封锁,这些报童们不怕抓,不怕打,天天叫卖《新华日报》,通过藏在树洞、利用雾城重庆的“天然”优势、捉迷藏等方法勇敢地和宪兵、警察、特务的破坏活动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成长为一批自觉的、大无畏的革命战士。
   
     “小说里的报童、报丁一共100人左右,当时,这些人有的还在重庆,是我的学生的家长,有的已经分散在全国各地,为了作品的真实性,我就全国各地去走访。”刘子毅说,10万字报童的故事就是这样得来的,由于那些儿童的革命精神是下一代传统教育的典型,因此,小说一问世就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不遗余力研究新宁铁路
   
     1982年,刘子毅调回广州,在广东教育学院任学报的主编,兼任中文系写作课的老师。这个时候,刘子毅经常往返于台山和广州两地,因为有一个有趣的题材吸引了他。
   
     清光绪年间,陈宜禧在华侨中集资,携300多万美元还乡,兴建了全国第一条民办铁路——新宁铁路,这是我国铁路史上仅次于1906年建成的潮汕铁路的第二条商办铁路。当时的台山县县长委托刘子毅去研究新宁铁路。
   
     那时,刘子毅在台山搜集的材料远远不够,他不断的走访于档案馆和台山侨联之间,搜集到一部分;尽管这样,他觉得还是不充分,于是就沿着新宁铁路沿线一直走访下去,到过斗山、铜鼓,还翻山越岭的到过牛湾。
   
     刘子毅是1990年到美国的,当时他已经58岁,并患有心脏病。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新宁铁路的研究工作。令他兴奋的是,他听说美国大学国立图书馆有关于新宁铁路方面的材料。在美国大学国立图书馆里,他的确搜集到了很丰富很有价值的材料。他得悉主管新宁铁路建设的副总理余灼的孙女、孙女婿在美国,于是,他专门找到他们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刘子毅说,在美国搜集到的资料中,最令他觉得宝贵的是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他觉得,新宁铁路应该是爱国华侨的宝贵财产,它凝集华侨对祖国的爱,是永远值得保留的遗产,这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关于这条铁路的著作,他准备明年出版。
   
     做了一回“银发打工族”
   
     1990年,刘子毅移民到美国。对于出国原因,他很坦率,那就是为了子女将来移民美国铺路。他说,出国是为了儿子,儿子想留学,领事馆不准,我就豁出老命,先移民再申请,因为我的兄弟姐妹有人在美国,因此我可以移民。为此我儿子等了6年,才实现亲属移民。
   
     然而,对于一个年近60不通英文又不擅数理的文人来说,到美国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说,刚开始来美国是做清洁工,做体力劳动,虽然美国人表现得很欢迎我们,但是对于我来说,失落感很强,我不能对别人说,我原来是什么工程师、画家、市长、厅长,因为不管你原来是什么职位,现实就是现实,没有人给钱养你,新移民都是这样。为了儿子,我必须要坚持下去。清洁工劳动我能胜任,洗澡盆、清炉头,吸尘,但是心理不胜任。很多人认为去美国是很风光,但是第一代的移民都要经过这样真正艰苦的奋斗,我写过留学生在美国的情况,有人得了肝癌,没有医疗保险,没有钱,只能死在手术台上,事实就是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第二代才能过得不错。在美国当了7年清洁工,回老家我照实讲,并不怕别人看不起,相反,很多人还很佩服我:这么老了还要奋斗!他觉得,一个作家要真诚,真实,才有美。
   
     就这样,刘子毅为了谋生,放下大学中文教授的“架子”,在华人衣厂当过清洁工,在洗衣店打过杂,为高薪白领清理过公寓,照顾过老年残疾人,干了不少体力活,真可以说是“斯文扫地”。刘子毅说,他没有想到,人到老年了,反而做了一回“银发打工族”。回忆起自己在美国打工的岁月,刘子毅深刻的体会到在异国他乡拼搏的苦涩和艰辛,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撞,美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弊端,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爱和眷顾。
   
     现在的他,虽然在打工之余写下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八年一觉美国梦》等书,还担任《美华文学》杂志主编,子女也移民到美国团聚,晚景十分幸福,但他毕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说,他现在的生活很有意义,为祖国做贡献。他决定明年就写新宁铁路,近期会回来江门搜集新宁铁路的资料,同时也搜集五邑作家的资料,在《美华文学》杂志里推出一个专栏,促进五邑作家文化交流。(江门日报)

  (责任编辑:月光)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