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对台工作重要讲话,这是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纲领性文献。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擘划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的历史起点,展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路径,深刻揭示了两岸关系发展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主张和新论述。
在“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时,重温胡锦涛总书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深感这一讲话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统一与平衡的思想,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关系间的协调发展与整体平衡的思想,在对台工作中坚持“一国两制”理论与在实践中发展“一国两制”理论相统一、相平衡的思想,对于维护两岸关系发展机遇期,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长期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与平衡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过去30年来大陆所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不仅“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而且“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讲话还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更应该“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民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平衡,应是对台工作应该重点解决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从理论上和形式上看,民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平衡的思想并无深奥之处,无人不晓,但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特别是在需要触及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时,仍难以切实体现这一深刻思想。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对台工作重要讲话中谈及两岸涉外事务时,强调要“避免不必要的内耗”,从而“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应该说,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并不能彼此割裂或相互对立,而应是相统一、相平衡的,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与共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二是共同维护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三是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但是,在两岸都认同“九二共识”这一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的前提下,如果台湾这一局部认为其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或是利益受损的对象,自然就会引起其对大陆产生某种抵触与排斥,这当然不利于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胡锦涛重要讲话发表一年来,两岸都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协商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诸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大陆做出了一些妥协与让步,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两岸僵局。正如有些学者所揭示的历史规律那样:人类历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历史总是以某种‘退步’的形式而实现自身的‘进步’”。因此,历史过程中的任何进步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任何“正面效应”都会伴生相应的“负面效应”,任何“整体利益”的实现都意味着某些“局部利益”的牺牲,任何“长远利益”的追求都意味着“暂时利益”的舍弃。但是,这些妥协、牺牲与舍弃在大陆内部也引发一些不同观点与声音:在岛内政党轮替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情况下,如果今后民进党重新执政是否会产生“后遗症”?因此,“可逆”或“不可逆”的研究就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甚至“显学”。如何看待这些争议?笔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今天大陆对台政策的“放”,并非着眼于明天能否“收”或如何“收”。而是应像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强调的那样: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台湾局部利益的统一与平衡。
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发展的统一与平衡
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对台工作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等六点意见,这是一个全面推进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发展的积极主张。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构成了一个两岸关系发展的完整体系,三对关系不仅各有“张力”,按照内生机制运行,彼此之间又同时进行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从而产生使两岸关系向着规定的历史方向发展的“合力”。因此,我们在考察两岸关系时,不能单一地、孤立地思考两岸经济、文化或政治关系的走向,而是应将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将它们放在一定的时间段内(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去进行历史的、整体的、全面的考察,这样方能厘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在两岸关系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相互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发展,也同样呈现出发展极不平衡的一种常态现象。导致这种不平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两岸的敌对状态并未结束。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敌意虽大大降低,但固有矛盾并未解决与消失,两岸经济和人员大交流大发展、但政治互动却相对滞后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而且,从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的民意调查看,维持现状、甚至主张“台独”的比例并未下降。
当然,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两岸关系大变化与大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仍是一个需要相互适应并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的过程。应该指出,我们所寻求的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的相对平衡,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相对平衡,而非一种短视的、功利主义的平衡。这种平衡绝不是通过一番狂轰滥炸式的高调喊话就能达成的,毕竟60年的问题无法在一夕之间便可获得解决。对此,我们应是“摸着石头过河”,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在营造“民气”,争取以理、以势达成目标。在条件未成熟时,为避免双方意见的南辕北辙,闭门学术探讨与意见交换方式仍是培育气氛、寻找共识的最佳途径。总体看来,现阶段的两岸经济和文化关系交流,尚未提出政治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要求,这表明两岸关系发展仍具有不能逾越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动力仍然在于经济交流与合作。
毋庸讳言,经济关系的确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从另一方面看,如过于强调或夸大经济关系的功能性作用,也是一个根本性误读。目前,联系两岸关系的纽带已决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因素,而是取决于经济、文化与政治融为一体的“合力”系统,否则我们便无法从心理情感和思想意识上将两岸人民拉得更近,从而实现两岸人民之间的新的融合,这也正是胡锦涛总书记为何在对台工作讲话中,一再强调要增进两岸人民“感情融合”或“融合亲情”的原因所在。我们既要正视两岸关系发展现实,克服速成意志,防止“唯机会论”,但也希望通过经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渐趋平衡或相对平衡,使两岸关系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并能在整体上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取得突出成果,签署了一系列协议,ECFA的商谈也即将启动。为了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的平衡发展,积极洽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两岸协商的重点。对此,两岸领导人已有相当的共识。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对台工作重要讲话的“六点意见”中便首次提出,大陆“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马英九今年5月在出席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圆桌论坛”致词时也表示:两岸协商谈判放进文化议题,确实已经到了时候,应抓住历史机遇向前迈进,让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透过两岸文化交流而得到更好的发挥。“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随着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深入发展,必将进一步提升目前以“利益共同体”为核心的两岸现状,深化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正如有的台湾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文化不是一个零和的游戏,“文化可以突破两岸所有的防线,而台湾特色中华文化不仅在内部可找到新的认同基础,也可提供两岸从文化角度切入的议题”。只要我们不断累积成果,就一定能够达成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文化交流目标。
坚持“一国两制”理论与发展“一国两制”理论的统一和平衡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与此同时,30年来的两岸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台政策当然也要与时俱进。因此,胡总书记又强调,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就对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主张新举措,不断“赋予对台方针政策新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的上述讲话,深刻阐述了如何处理坚持“一国两制”理论与发展“一国两制”理论关系的问题。197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坚持“一国两制”与发展“一国两制”的关系,实现坚持“一国两制”理论与发展“一国两制”理论的统一和平衡,才能妥善处理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如何处理坚持“一国两制”理论与发展“一国两制”理论的辩证关系,实现坚持与发展“一国两制”理论的统一与平衡,是对台工作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一方面,我们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方针政策,反对借发展之名否定基本理论与基本政策;另一方面也要努力使我们的主观认识更加符合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符合两岸关系发展的规律,自觉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国两制”理论。
在实践中继续发展“一国两制”理论,最重要的仍然是解放思想,这也是胡锦涛对台工作重要讲话中所蕴含的最重要的精神实质。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大力推进思想解放运动,实现对台研究领域指导思想的解放与对台研究工作者思想的解放。笔者认为,只有在解放思想基础上,解决长期以来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要害”和“判断标准”这两个基本问题,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岸关系的大突破与大发展。面对新形势,再次重温邓小平同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关于姓“社”姓“资”的南方谈话,或许对突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极具意义:“改革开放迈不出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决定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破题。应积极研究一个中国原则的阶段性表现与表述形式,研究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并从中找出一个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佳答案与路径。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一定要有自信、有决心。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万里同志在安徽进行“包产到户”改革时,曾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包产到户“如果滑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也不用怕,我们有办法把它拉回来”,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勇气和坚定信念。
结语
胡锦涛总书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观中的“三个平衡”的思想,是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发展两岸人民共同利益、实现两岸关系长期和平发展的有效路径,坚持“三个平衡”思想有利于拓宽发展道路,形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平衡与稳定机制,从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坚持“三个平衡”思想,也有利于实现两岸关系发展的动态平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困难与风险,在于无法在更大格局上实现两岸关系发展的动态平衡。特别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失衡、海峡一方在某一方面似有所失时,双方能否摒弃零和游戏,从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从两岸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的整体平衡着眼,去谋求两岸间没有任何外力介入就可达成的新的平衡,这一点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机遇期,但同时也是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的关键阶段。自觉用“三个平衡”思想指导对台工作,将是我们解决各种新问题和复杂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将会对两岸关系产生深刻影响。贯彻“三个平衡”,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的积极实践。只有在理论上有所突破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前瞻性的探索,才能真正达到“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周志怀 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