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孔子在台湾很“威水” 中华文化元素在台传承发扬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2009-09-30 10:37

 

  接触台湾民众,我们普遍有一个印象:知书达礼,尊师重教。中华文化的许多元素,在岛内得到很好的传承发扬。

  9月28日是台湾的教师节,全台各地十几座孔庙举行祭孔大典,民众纷纷起个大早,就近参加这项年度文化盛事。马英九分别在台南市和台北参加祭孔典礼,表达对孔子的敬意。

  祭孔大典循古礼,在钟鼓乐声中,举行启扉、迎神、上香、献帛、献爵、献花、饮褔、受胙及送神等礼节,并配合举办“佾舞演出”、“送智慧糕”等活动。在台北孔庙,现场有奉祀官、正献官、纠仪官,陪祭官则包括各界团体、杰出市民代表等。记者感到比较新奇的环节有二,一是祭品极多,厨师们发挥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神,依古书备好“三羹、四食、十笾、十豆”等27种菜色,多达189碗置于殿宇案前。二是拔“智慧毛”活动,据说自古牛毛有增添智慧及考试顺利的意涵,今年对拔毛作了改进,特别制作身上满布2000支毛笔的智慧牛,民众争相拔取,旨在提倡学习。

  另一场大戏是在新竹县体育馆隆重登场的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一开场就是两岸学生共同呈现“学做人、学做事、学担当天下”的古今师生对话,典礼既汲取传统,又注入当代视觉传播和表演艺术的元素。通过网络视频同步在新竹、北京、山东三地联合进行,万余名两岸师生共同参与,场面宏大。

  这几天媒体和坊间增加了关于孔子的讨论。美食家韩良到孔庙前吃几味小吃,发现每道都有姜,就想到孔子“不撤姜食”,推断孔子爱吃姜,“姜”心比心,立即有了一份历史的贴心。看来,孔子在台湾受尊崇,的确已深入各个社会层面和生活细节。《论语》为学生的必修,必须背诵默写。岛内人名地名,以仁义礼智信命名的比比皆是。

  恒久影响人们的是孔子的哲学思想,在岛内虽历经“西化”和新科技的挑战,依然根深蒂固。在于丹以《论语》开讲座暴红之前,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译著的《论语》在台已热销多年。当然,尊崇孔子不等于独尊,不是形成“一言堂”。前一阵在大陆,雕塑《孔子哭了》引起质疑,还有人以娱乐化看待孔子,甚至有了无厘头视频电影。在岛内,听罗大佑唱《之乎者也》、卜学亮唱《子曰》,感觉挺不一样。张洪量唱的《孔子不要打我》歌词说,“孔子不要骂我,打骂要有理由,不然我会反动”,不妨理解为当今娱乐时代的多元表述吧。

  粤语有个口头禅叫“威水”,其意主要是威风神气,但根据不同的语气有褒贬之意。人们对孔子某些提法有不同解读,这在两岸都是平常的,是插曲,改变不了其在中国人社会的主流价值地位,人们总是能不断从中获得智慧。这一点两岸皆然。孔子第73代嫡系玄孙、北大教授孔庆东在新竹演讲中说,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和”。正因为中华民族的人世世代代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理解了“和”,我们才能够兼容并包。当今世界,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被忽视,“礼崩乐坏”。用什么方法既保持经济发展,又维持人们心灵的健康?此时,我们会重新发现孔子的价值。

  岛内看祭孔,看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绵延不绝。(连锦添)

 
编辑: 杨永青    
  查看/发表评论
 
  友情链接 外交部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务院台办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中国侨网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 中国侨联 中华海外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