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骄傲:美国四位华裔宇航员的太空足迹

  时间:2006-09-20 14:16    来源:     
 
 

  今年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45周年纪念,回顾美国20世纪鼎盛的国力,登陆月球可谓一座耀眼的里程碑,有目共睹的是:美国的兴盛有赖科技,而科技的发展包涵了无数华裔人士的贡献。就以太空行业而言,休斯敦太空中心的唐鑫源博士所研发的贝塔纤维制作的宇宙飞行服,构成人类登月画面,还有支持太空出勤任务的地面控制中心,及航天业中无数的华裔科技工程人员,他们都是幕后的工作者。

  美国进入“航天飞机”阶段,华裔除了“幕后的工作者”,还出现“前台英雄”;在宇航员团队之中,先后有四位华裔精英获选执行征空任务,他们依序是:王赣骏、张福林、焦立中和卢杰。

  王赣骏:第一个华裔宇航员

  1983年美国宇航局启用女性和非洲裔进太空,1985年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Dr.TaylorWang)以第三类酬载专家的身份乘挑战者号升空,当时他在加州喷射推进器实验室工作,以借调的客卿方式参与太空任务。他不仅是第一位炎黄子孙进入太空轨道,也是第一位在太空舱内完成自己所设计物理实验的科学家(滴液动力实验)。

  事后他接受中国台湾的邀请访台四日。当王赣骏返回母校台湾师大附中,出现了5000人的欢迎场面,王氏宗亲会并由联合报系董事长王惕吾先生替他开了中堂,名副其实地光宗耀祖!由于这次访问,台湾岛内居民对他比较熟悉,目前王赣骏执教田纳西州的范登堡大学,任职该校微重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福林:保持七度升空纪录

  四位华裔之中,保持7次升空纪录的张福林,1995年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祖父曾跟随孙中山革命,失败而亡命海外,自广东省前往哥斯达黎加安身立命”,1967年张福林完成初中教育,只身投靠定居美国东北部的叔父,十年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电浆应用物理的博士学位,对于离乡背井的小留学生而言,这段靠奖学金念完博士学位的历程,即代表了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奋斗成果。

  1980年他入选宇航员的培训计划,一边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带头从事电浆火箭推进器的研究,后来这个实验室迁移到休斯敦太空中心,免去张福林的南北奔波之苦。他解释:电浆火箭推进器是由氢子电浆作燃料,这项科技采用欧美日俄合作“热核子融合”的计划,该电浆火箭推进器的最大优点是能缩短太空任务的时间,把人类探访其它星球的计划变得愈来愈接近事实。他在上世纪90年代便取得标准局所核发电浆火箭推进器的观念和操作的两项专利。

  张福林在第6次(1998)的“航天飞机”飞行任务中,曾替诺贝尔物理得奖人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谱仪”计划从事高能物理的实验,希望发现反物质,试图打开宇宙之谜,该趟飞行也促成两位杰出华裔科学家合作的佳话。

  焦立中:开华裔担任领导先例

  另外两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与卢杰属于同一个年龄层的背景,使得二人拥有以下数点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美出生的华裔移民第二代,都在求学时代返台学习中文,二人双亲同是1949年从大陆迁至台湾的知识分子,后赴美留学而安家落户。两人都获有博士学位,全力拼事业、待过了四十岁才完婚,他们也因嗜好飞行而各自拥有私人飞机。他们两人分别在2003年及2004年进驻国际太空站,在轨道运行长达半年以上。

  焦立中出生于威斯康星州,30岁那年入选宇航员团队,他履历表中最耀眼的一项,即在2004年10月进驻太空站时,是衔着“探险十号”指挥官的光环,首开华裔担任太空站领导的先例。他于2006年初退休,筹办科技顾问公司,另创事业第二春。

  焦立中一共上天四回,第三次是2000年10月,恰巧碰上航天飞机航行太空的第100次。在为期十三天的任务当中,重头戏是装配“国际太空站”,七位宇航员从地球上搬来重达九吨的Z1支架,作为太空站八扇太阳能板的基石,Z1同时包括四个大型回转仪,当太空站绕着地球回转的时候,它可发挥控制太空站方位的重要功能。Z1一并含带两套通讯系统,一个向地球转播现场的录像画面,另一个可让地球上的科学家观察国际太空站所做的实验。在这次任务中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安装一具重2000磅的圆锥形舱门接合器,当航天飞机下次造访时,可做为两者接合的另一个舱口。

  美国宇航局还替这次飞行安排30小时的“太空漫步”,由两组人马到舱外进行国际太空站的装配工作。焦立中在这次任务当中一共出舱两回,共计13小时又16分钟。返回地球后,他被任命为休斯敦太空中心宇航员办公室“舱外漫步”主任,足以说明他执行这项任务时,表现优异。

  记者在1992年访问焦立中的母亲朱青筠博士(加大柏克莱材料科学专业),她说:焦立中自幼双手灵巧,悟性高,家中机器经他拆了又复原的不知多少!俗云“知子莫若母”,朱博士的这番话替焦立中装配太空站的本领,透露了机锋。

  自中学时代便立志做宇航员的焦立中,高中毕业那年从新闻中获悉美国宇航局甄选宇航员的方针将调整过去出自军方的传统,转而增加科研界的新血,他估计如此一来,自己入选的机会大为提高,随后他进了加大柏克莱研习化工,后于圣地亚哥分校取得博士学位。27岁那年他进入Hexcel公司,与美国宇航局合作研制光学复合材料(太空望远镜的材料),次年转入劳伦斯利佛穆尔国家实验室,继续研制一种厚度较大的航空复合材料,1989年他登上美国宇航局33名太空新鲜人的录取名单。此后展开他在美国宇航局的专业路程。

  卢杰:年纪最轻的华裔宇航员

  四位华裔宇航员之中,数卢杰的年龄最轻,1963年出生的他,以任务专家的身分首先进驻太空站(探险七号),尤其是张福林和焦立中在2006年退休之后,卢杰成为太空团队中唯一的华裔。

  11年前进入太空团队的卢杰,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电机系,四年后获得斯坦福大学天文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卢杰在科罗拉多州包德市的高海拔天文观察台担任“访问科学家”,1992年前往夏威夷火奴鲁鲁天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这段期间对于太阳焰物理的原理发表了先进的理论,同时也对宇宙学、统计力学、太阳振荡及电浆物理学发表多篇论文。

  2000年9月,卢杰第二次太空任务归来,他们替第一组驻进太空站的美俄宇航员布置新居,一共运送了6600磅补给用品,给太空站装电池、电流变换器、维生系统及运动器材。休斯敦太空中心主任在欢迎归来的仪式上赞扬任务圆满达成,而卢杰是这次飞行的“酬载指挥”。

  三年前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出事后,美国依赖俄罗斯宇宙飞船与国际太空站接驳,因此美国宇航员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学习俄语,卢杰忙里偷空回加州探视双亲时,家人团聚该说中文的时候,他竟冒出了俄文,给家人增添不少笑料。

  2004年9月12日,卢杰在休斯敦太空中心接受美国宇航局局长亲自颁赠的“杰出服务勋章”。局长致词表示,卢杰在2003年所执行的“探险七号”(第三次出航任务),发生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后,创下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搭乘俄罗斯宇宙飞船往返国际太空站的例子,许多地方无规章可循,必须发挥想像力和创新力;并且在原订三人减裁至两人的情况下,维持国际太空站的正常运作,十分难能可贵。

  从统计数字看,航天飞机最初有5艘轮流作业,它们是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提斯号和奋进号,截至目前为止,在114次的飞航任务中,其间15次有华裔宇航员的脚印,我们几乎可以断言,人类向太空探险的工作将随着岁月流转而继续前进,相信华人在太空探险领域也定会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金羊网,作者/石丽东)

  来源:中国侨网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