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2014年中央媒体“新春走基层”突出民生主题

时间:2014-01-27 11:2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分赴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沿海侨乡和灾区采访,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欢度春节——

  2014年中央媒体“新春走基层”突出民生主题

  1月20日,本报记者陈发明(左一)在甘肃岷县地震灾区帐篷里采访。

  1月21日,本报记者石伟(右)来到福建福鼎市沙埕镇采访,与渔排养殖户黄卫国一起查看养殖情况。

  1月20日前后,2014年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开始。各媒体组成采访小分队,分赴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沿海侨乡和灾区集中采访报道,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欢度春节。各媒体关注的多为回家等民生主题。

  深入田间地头和市井街巷

  人民日报社100多名编辑记者组成了10余路走基层小分队,深入到地方一线,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隧道矿山、地震灾区进行深入采访调研。

  新华社也派出100多名编辑记者深入沿海、内陆、边疆、老少边穷、一线基层部队等地进行采访,截至1月25日上午8时,文字图片图表稿件采用率均为10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从1月23日到大年除夕连续6天把直播间开设到全国七大交通枢纽城市的火车站、飞机场、长途汽车站、农贸大集,在现场汇总春运信息,解答旅客问题,温暖人们的回家路。

  经济日报派出多路记者,分赴贫困山区、四川芦山、甘肃岷县等灾区、工厂矿山、社区山村等,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感受生活的温度,采写鲜活的新闻。

  突出“回家”等民生主题

  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主要突出“家”的概念,呈现回家的心情,体现年味,烘托节日氛围,在结构上延续往年春节期间播出的“回家的礼物”“在岗位上”“问暖”等品牌系列,新增了“家风是什么”海量采访,创新体现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改善的内在关系。

  新华社“新春走基层”报道主要分为“春节回家路”“节俭过大年”“发展新变化”三大主题,充分发挥现场短新闻的特色,故事性强,多以人物对话、动作、场景描述来表达城市打工者的辛勤劳作、回家途中的思乡之情。《又是一年回家路——陪打工者返乡过年记》《再远的路也要回家团圆——老罗千里回乡记》等稿件,从打工者的视角去描写辗转奔波的艰辛,对家人的牵挂思念,折射普遍的社会现实,也表现了普通劳动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光明日报则尤为关注文化、卫生、科技、教育等领域,关注基层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已刊发报道《年俗展上话年俗》《老杜带谁上“村晚”》《爱心送服务 浓情暖寒冬》等文章,注重体现基层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后续还有关于温州农村“文化大礼堂”、石城“请客不收礼”等文章,强调该报以文化类报道见长的特色。

  人民日报的《北京,这回过年不太“堵”》通过几个场景的描述以及出租司机、公交司机的妙答,为读者送上一缕清新廉政的气息;《青藏线上除冰人》展现了忙碌在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黢黑隧道的铁路工人风采;《反“四风”,不能松》记录了寒夜里记者随纪委工作人员暗访公车私用、公款吃喝的经历……一批优秀稿件在“新春走基层”中不断涌现出来。

  开设专栏各显特色

  中央电台经济之声开设《新春第一线 记者在基层》专栏,让记者通过在基层的所见所闻展现最基层的经济生活,最生动的百姓心声,真实反映十八大以来群众最关心的消费、物价、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百姓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民生现状。

  光明日报开辟的“中华传统文化溯源·新春特辑”专栏,每篇以2500字左右文章追溯一个文化现象的起源,如“春节”“马年”“杨柳青年画”等来源,力图以散文化的优美语言梳理影响中华数千年的风俗和文明。

  新华社各线路、各终端统一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开始连续推出编辑记者春节期间深入基层的报道。同时开设“在路上”“我见我闻”“他们在岗位”“曝光台”“过年”“2014,我们这样过年”“情满回家路”“文明出游”“返乡见闻”“温情时刻”“新年心愿”等子栏目和视频专栏。此外,新华社还充分发挥全球采集网络优势,在国际报道中开设“海外涉华·春节”栏目,充分反映海外华侨华人迎新春活动。

  经济日报在继续办好品牌栏目“值班站长日记”“春运服务台”等专栏基础上,今年着重打造“蹲点笔记”和“在节日岗位上”专栏,蹲点采访保障城市运行、服务人民生活的艰苦行业,探访一些读者不熟悉的特殊岗位。

  文/新华社记者 白 瀛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编辑:王怡然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