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妈祖文化两地观——两岸记者走进天津天后宫

2018-10-24 06:2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两岸新媒体人参访天津天后宫。(中国台湾网 陈佳慧 摄)

  本文转载自“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作者:赵筱婧

  津台两地的妈祖文化伴随着津台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联系两地的重要纽带。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深入,天后宫必将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优势,为密切两岸同胞感情、促进津台交流合作,搭建更好的平台。

天津天后宫内景。(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妈祖文化的起源

  妈祖是起源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历史上,妈祖确有其人,姓林名默,本是福建莆田一渔家女子,因天赋异禀,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又聪慧善良,勇侠义肯为人治病,屡屡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渔民尊为"神女"。在一次救助过程中,林默不幸遇难,渔民们为对其纪念故加以供奉。以后,海舟危难,有祷必应,逐渐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护航神明。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地方官多次上奏,请求加以册封,因此历代朝廷多次晋封,至清代封为天后宫。近代以来随着海运发达,妈祖文化日益繁荣。

  中国渔民出海航行前,总是要先祭拜妈祖,以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同时也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进行供奉,于是妈祖文化随着华人航海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妈祖文化借由航海关系由中国的民间信仰发展成为世界海洋文化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津天后宫为元代皇帝下令敕建,在妈祖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天津天后宫

  妈祖庙在沿海地区广泛分布,而天津之所以有一座敕建天后宫,得于天津特定的地理因素。

  天津得名于“天子津渡”,可见天津的位置一直与水系有关。天津既有沿海港口,又有内陆的海河与京杭大运河,水系发达。宋元以来,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也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至元朝年间,由于当时漕船海难不断发生,于是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在天津海河三岔河口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以保佑行船平安,天津妈祖文化逐渐兴盛。每有漕运,船工及护航的官员们都要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向天后祈福求安。慢慢地,周围百姓也都借由妈祖祈福、求子、保平顺,于是,天津成为北方传承妈祖文化的胜地。以天后宫为中心,随着漕运影响的扩展,往来的人们纷纷在天后宫周围活动、聚集,造就了天津今日古文化街所在地的繁荣。

两岸记者团参访天后宫。(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成就姊妹宫

  作为妈祖文化的起源地,世界最大的三座妈祖庙分布在海峡两岸,分别是福建田湄洲妈祖庙、天津天后宫和台湾的北港妈祖庙。妈祖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先锋,成为联结海峡两岸的重要纽带。

  在天后宫主殿的神像前面,供奉其他各地的妈祖金身,其中也包括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南方澳南天宫等台湾妈祖庙分灵而来的妈祖金身,天后宫内“四海同光”的匾额也是台湾北港朝天宫所题赠,津台两地的天后宫可谓是“姊妹宫”,双方往来密切、合作良好,充分体现了天下妈祖是一家的亲切情感。

天津市民俗博物馆馆长郭子春向记者团介绍天津天后宫和两岸天后宫的合作情况。(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2016年9月10日,天津天后宫被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祖国大陆49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天津市的首家,同时也是京津冀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当时不少台湾宾客和信众前来,与大陆的朋友们共同庆贺。

  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不仅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还拉近了海峡两岸的情谊。参访的台湾记者表示,没想到在中国的北方天津市居然有这么大规模的娘娘庙,两岸文化确实是血脉相连。未来,作为海峡交流基地,天后宫必将发挥密切两岸同胞感情,促进津台交流合作的作用,为两岸交流搭建更好的平台。

台湾媒体朋友展示寄予美好祝福的天后宫福卡。(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