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人踏访刘公岛:重温甲午海战历史、走好未来路
中新社山东威海5月24日电 题:台湾文化人踏访刘公岛:重温甲午海战历史、走好未来路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情系齐鲁——两岸文化和旅游联谊行”参访团24日离开山东青岛,来到第二站威海。100名台湾文化界人士登上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战场之一——刘公岛。
这座齐鲁“东隅屏藩”、面积仅3.15平方公里的海岛,曾是清末北洋水师的驻扎地。1895年,曾经的亚洲第一舰队在此遭日军最后一击、遂全军覆没。
“水师旗舰定远舰中雷搁浅的位置,就在那里。”顺着导游伸向远方的手望去,定远舰仿佛如百年前一般仍巍峨地伫立于海中。对于这段影响台湾命运至少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来客均表示“绝不陌生”;而亲临历史现场,这些文化界人士更是一番别样感受。
中华翰维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陈春霖说,甲午海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之后满清同意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开始了风雨飘摇的岁月。日据时期的50年对台湾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在台湾剧场界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周凯剧场基金会董事长詹惠登因工作关系,曾先后受邀观看过山东和上海剧团排演甲午战争相关剧目,因此对海战的细节有更为立体的印象。
生自台湾云林的他告诉记者,台湾日据时期各地都有不少抗日斗争。直到现在,家乡云林的民众还会定期自发举办相关的纪念活动。
讲述台湾少数民族抗日史诗的电影《赛德克·巴莱》改编自作家邓相杨的三部报告文学作品《雾社事件》《雾重云深》《风中绯樱》。
同姓邓的他将甲午海战牺牲的爱国将领邓世昌视作族亲,加之长时间研究抗日史的缘故,他很早之前就有计划前往这片战争遗址,此行参加“情系”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踏上刘公岛。
一边听讲解,邓相杨一边拍照,将博物馆中与邓世昌有关的雕塑、照片和文字通过手机通讯工具传给族人。
“两岸青年人以及日本的年轻人都应该来看。战争搞得家破人亡,(这里的人们)以后要面对什么?我们的未来只能是和平。”邓相杨认为,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百年动荡,直到近数十年才迎来和平局面,两岸经济社会也因此获得长足的发展。
“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博物馆的楼梯墙壁上,13个大字提醒着每位参观者。邓相杨借用此句指,两岸中国人都要好好思考,历史不能被擦拭。他介绍,接下去还会针对两岸民众都熟悉的历史题材继续创作。
威海之后,参访团一行将来到烟台、济南、青州等地继续考察文化遗产、参观文博机构,观摩优秀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