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两岸同胞参观李庄古镇 共叙文化抗战情谊

2015-09-22 13:42:00
来源:宜宾新闻网
字号

  宜宾新闻网9月22日讯(记者 李清凌)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一纸16字的电文,不仅开启了李庄与同济大学的缘分,也为抗战时期中国学术的命脉找到了一处避风之所。这一段75年前的历史,因为一场特殊的聚会而重新变得生动起来。9月22日,“同根同源两岸情·文化抗战李庄行”交流活动在宜宾举行。借此契机,参加活动的台湾嘉宾、学生和大陆嘉宾一起参观了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的李庄古镇,共叙文化抗战的历史和情谊。

  1940年9月30日,同大作出迁往四川宜宾和李庄的决定。此后李庄迎来了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10家有名的文化学术机构和学府的迁驻,以及梁思成、林徽因、李济、傅斯年、董作宾等一批学术大家和无数的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为他们支起了安静的书桌,搭建了研究的平台,筑起了文化抗战的坚壁。

李庄的文化底蕴打动了台湾嘉宾。 (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在台湾嘉宾中,有一位自称“李庄原住民”的老人,他叫董敏,是甲骨学家、古史家董作宾的儿子。75年前,他随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的父亲迁来李庄。“当时我们住在板栗坳,在李庄生活了6年,那时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在董敏眼中,李庄人是可爱的,他们以包容的胸怀接纳了大批专家、学者、爱国进步人士等,甚至还把庙宇里的神像搬走,改建成大学学府和科研机构。在董敏的镜头中,李庄人也是可爱的。在此次交流活动开始前,董敏就已在李庄住了一个多月,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李庄的人和物,记录下李庄人们最质朴的一面。

台湾学生们在陈列馆里了解到李庄的历史。 (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走在羊街的青石板上,梁柏有颇有感触,其实她在前一天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李庄了。对她而言,这一次和李庄的再见,已等待了70年。1940年10月,梁柏有随父亲,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一起从昆明迁到李庄。“刚来的时候在李庄镇中心小学读书,住在板栗坳的‘新房子’里,离‘田边上’‘柴门口’‘牌坊头’不远。”说起李庄的这些小地名,梁柏有记忆犹新。而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抗战年代专家、学者们克服艰苦的条件,在李庄潜心钻研的精神。梁柏友说,现在的李庄在文化和经济建设上都做得很好。

  前辈们在李庄克服艰苦条件,专注学术的精神也不断激励着后辈们。建筑大师梁思成之孙、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梁鉴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宜宾举行这样的交流活动,就是为了发扬好前辈们的精神,而李庄兼容并包的胸怀也非常令人敬佩。

[责任编辑:马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