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现为马尾区,是福建省福州市所辖的一个区,即罗星街道和马尾镇、亭江镇、琅岐镇。又称马江,地形险要,扼守闽江下游,是福州港外水陆交通的门户。相传附近马限村有块石头,形如马,头向罗星塔,尾向马尾街,故名马尾。又有一说为闽江下游有浮礁似骏马,礁西为马头江,礁东为马尾江,旧镇中岐位于马尾江边,马尾地名由此而来。
马尾历史悠久,东汉光帝建武元年各地商船经过马尾来往福州,开始了水上贸易,马尾一带人口渐繁。五代闽王王审知发展对外贸易,初步开拓了马尾港。明宪宗成化十年市舶司从泉州移设福州,琉球商人纷纷经马尾赴榕,马尾港的地位更为突出。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开辟五口通商。福州是五口之一,各国兵商船来福州均停泊于马尾港。1866年,洋务派在马尾创办船政,聘法国人建厂制造轮船,次年创办船政学堂,马尾成为我国近代科技队伍萌生和形成的基础。
位于马尾的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下是罗星公园,公园旁有国际海员俱乐部。登临塔顶,港口码头,开发区尽在眼底。江岸两旁还有古炮台,可以看到当年烟火弥漫的中法战役的古战场,可以看到昭忠祠凭吊为国捐躯的先烈。附近有一山百洞的青芝寺。罗星塔耸立在马尾罗星山上,罗星山原本是江心岛屿,俗称磨心岛;经过几百年沧海桑田,磨心岛与陆地相连,成了陆上一个高阜。罗星塔塔高31.5米,7层8角,每层都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檐。檐角上方镇有八方佛,檐角下悬风铃,海风吹来,叮当作响。
福建船政,也称“马尾船政”,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遗址、遗迹主要集中在福州马尾。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并吃了大亏的清朝廷,吸取了血与火的惨痛教训,终于认识到闭关锁国的害处,一批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1866年(清同治五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创建船政,船政直隶中央,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办,择址于福建马尾。之所以选址在马尾,是因为这里是三江入海口,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福建船政的规模十分宏大,不仅有船厂造兵舰,还尝试着制造飞机;同时,开办了船政学堂,引进人才并选派学童出洋留学……,船政四十余载,一系列“富国强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终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这里走出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福建海军这里诞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海军学校——船政学堂。这个学堂是中国第一个用双语教学的学校,也是第一个请进外国教师、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学校,开创了中国第一个船政学生留学深造制度。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机器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引进了国外技术、管理人员,还聘请了洋监督。这里还是中国现代兵舰业和航空业的首创之地。诞生了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第一个潜艇制造厂、中国第一个军舰设计院……,船政文化缔造了中国的五十一个第一,成就了中国的近代工业发展。
1998年建成开馆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大量船政文物、历史照片、图表、壁雕等,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船政的诞生、发展与以“精忠报国、自强不息”为主旨的船政文化。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马尾马限山东麓昭忠路,该馆倚山而建,高五层,建筑面积四千一百平方米,建筑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特色。正面以“船”作为造型主题,中部嵌了一个“官帽”式样的巨大顶盖,建筑物所蕴含的历史、事件、环境等要素得以一种含蓄的方式组合了起来,散射出微妙的隐喻力量。内部空间设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从底层的弧形梯盘旋而上,仿佛置身沉船的海底,缓缓浮起。走上楼梯后,扑面而来的是跨越回层的玻璃顶罩的高大明亮的中庭,依天然山岩而就势,富有生机的环境,喻意着从历史的沉沦中走出一条强国之路。 馆内陈列分为序厅、船政概览厅、 船政教育厅、 船政工业厅、海军根基厅、船政名人堂六部分。博物馆通过“扬武”号船模、船政精英腊像、同治旧车床、老海军日记、古炮等实物,运用现代手段展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海洋、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
近年来,马尾立足船政文化、妈祖文化,不断加强与马祖的联系与交流合作,成功举办多届“两马同春闹元宵”、“两马体育联赛”、书法摄影联展等活动。此次“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授牌,将为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创造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两岸旅游的合作发展。
[责任编辑: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