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   援藏故事  >   正文

一个电力人的援藏日志:再入抗震救灾前线

2015年08月11日 15:06:00 来源:中电新闻网文化频道 字号:       转发 打印

1.jpg

入户进行安全用电宣传

  5月24日适逢周日,趁曲美乡中心小学进行入村调查的机会,跟着顿珠校长走入大山深处,顺便对参加“援梦计划”亲情结对的孩子进行家访。下午四点多,正在百荣村忙着,一个电话打过来,是新华社刘记者的:上次参与组稿的通讯《大灾大难彰显担当》刚刚发表了。

  刘记者的电话马上把我拉回到了紧张组稿的那天。那天上班后正在准备35千伏农网项目技术审查的相关资料,从未打过交道的党群口的一位同事进来找我。

  “找错了吧?”面对眼前这位不速之客,我忙碌着差点给人家吃个闭门羹,当他展开手中的纸,看到上面果真写了我的名字时才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礼。一边道歉,一边用眼睛扫描纸上的内容,神经顿时紧张起来——是新华社的约稿函,邀约日喀则公司为新华社准备刊发的通讯组稿,需提供日喀则公司参与4.25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

  前期没能到前线有些遗憾,开赴前线抢险的同事返回后,本想与他们聊聊前线的事情,但这个想法却被繁杂的事务缠身慢慢淡化了。

  而眼下,公司却因同样的事情找上门来,我哪里有拒绝的理由?询问截稿时间得知是当天下午时,头上冒汗了。“技术审查明天下午出发,上午还有一点准备时间,今天无论如何也得完成这个组稿任务,不辜负公司的期待!”

  任务接下来后,大脑与四肢马上都紧张起来。要挖掘前线故事除了深入前线之外就是需要找从前线回来的人,通过采访挖掘现场故事。我深知对于普遍不善言辞的电力人,靠采访挖掘有意义的故事不是易事,但既然责无旁贷了,硬着头皮也得上。

3.jpg

粘贴用电宣传图(援藏人员何文锋与陈冬雪)

  首先想到的“采访对象”是两位带队深入前线的公司副总。不及多想,我先敲开副总经理黄发仁的门,里面正好有电视台的记者在里面。

  “索性您就给我们讲下整个过程,我从您讲述过程中挖掘故事吧!”与黄总很熟络了,简单交流后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黄总神情严肃了起来,皱着眉头顿顿神,思绪跌宕起伏,那段刻骨的经历从舌齿间汹涌而出,很快就把我带回了了抗震救灾现场,手中的笔都都跟不不上记录的节奏了……

  但是只有过程情况还远远不够,听黄总从4月25日都讲到5月1日了还是没有适合写的故事。黄总当然也尽力在满足我的要求,认真地答复着我的每一个问题,并不时翻出手机上拍的现场照片。当他讲到5月2日,并翻开相关图片时,我终于找到了点心动的感觉。

  又问过一通后感觉已经很难“榨”出干货了,便匆忙告别。大脑回放着现场情况,通过梳理马上定位了下一个目标,相继又“采访”了3个人。找不到人就电话联系,一直忙到下午一点时,“笨嘴拙舌”的我才终于收集到了“足够”的材料(不够也不行,因为还要给写稿留下下午时间)。

  收集材料不易,但用这些零散的材料构筑成漂亮的成品更难。时间紧迫,午饭后没功夫休息,直奔办公室,收集到的材料摊到桌上,上午了解到的场景一遍遍在脑海里放映,努力用文字抓取所需的片段……

  从下午1点多一直忙到7点多,坐在桌前6个小时,脑子飞转,稿件终于成型了,这才倍感全身疲困,腰眼酸痛。

  挂断刘记者的电话,打开手机网页搜索通讯标题,这才发现稿件已在新华网、搜狐网、凤凰网、中国文明网、人民政协网等全国各大网站上同期发出。虽然一整天忙碌而来的近两千字的稿子最终只呈现了不到五百字的内容,而且还没有我的署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电力行业员工的抗震救灾事迹展示在了全国人民面前,面对这个结果我还是非常的欣慰。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梁行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梁行

原稿件来源:中电新闻网文化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