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媒体走转改】南新村人有话说:党的关怀牢记心窝

2018年01月23日 20:52: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南新村人有话说:党的关怀牢记心窝

三星镇南新村。(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中国台湾网1月23日成都讯 (记者 尹赛楠)“这里并非高档楼盘,而是村民们居住的小区。”1月23日上午,2018年“新时代、新梦想”全国网媒新春走基层四川站活动采访团来到三星镇南新村,一同感受了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量。

  走入南新村,很快记者们就被眼前一大片欧式风格的建筑吸引住了。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这并非什么高档楼盘,而是当地村民居住的小区。

  整个小区以淡黄色为基调,屋顶大多为人字形,有朱砂色和蓝色两种色调;其中有六层的小楼,也有两三层的洋房。村委会门口,一个数百平方米的池塘上建起了曲曲折折的木桥,供人休憩的凉亭显得特别雅致。在池塘的另一边,几把造型别致的休闲椅上坐着几位慈祥的长者,正在冬日的阳光下拉着家常。

南新村人有话说:党的关怀牢记心窝

  讲解员为采访团介绍南新村概况。(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据悉,南新村位于成都天府新区三星街道北大门,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贯穿全村。全村区幅员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3亩,辖13个村民小组,人口1356户4310人,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41元。

  2011年8月22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也曾莅临南新村视察,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重要指示。当时习近平曾感慨,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新农村。如今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南新村的发展势头依旧不减。

南新村人有话说:党的关怀牢记心窝

  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副局长彭永回答记者问题。(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现在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乡亲和年轻人选择回到这里,发展当地的农业产业,周围的桃、草莓和这里的特色云崖兔等,从种植到养殖,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天府新区环保和统筹城乡局副局长彭永表示,南新村中的大部分人已经从过去以种田为生,慢慢转向了将土地流转给大型的农业企业,自己再到企业中去打工这样一种模式。

  近年来,天府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省外的高尖端人才,同时也要留住本地人才,让更多在外面读书的大学生回到这里,不仅要帮助他们就业、创业,更要使这些年轻一代融入到家乡的发展建设中来。

南新村人有话说:党的关怀牢记心窝

  南新村村民郭应安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今年52岁的郭应安,是南新村里一家普通的农户,看到记者向自己走来,郭应安显得有些紧张。“我们村里来过不少记者,身边也有很多乡亲接受过采访”,郭应安表示,这对于不善言辞的自己而言,还是第一次。

  据郭应安介绍,他已经在这里生活几十年了,如果父母还在世,算上妻儿和第三代的小孙子,他们也是四世同堂的八口之家。

  “有外出务工的经历吗?”“没有,自己一直在这边工作。”看着身边的人在外漂泊,郭应安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边环境好,住的也很舒适”,说到这里,郭应安叹了一口气,“以前这里大部分都是田地,不光居住条件差,村里的治安也成问题。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住上了楼房,用水用电也很方便,环境也慢慢变好,心情自然也越来越舒畅了。”记者留意到,郭应安那黝黑的面庞上逐渐露出了笑容。

  郭应安对记者说,自己就在离家十几分钟车程的地方做点儿小本生意,每年大概有三四万元的收入,虽然算不上多,但也够一家人的开销。相比外出务工,自己更愿意守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党的政策好嘛,小孙子上学基本不用交学费,儿女也都在成都工作,等自己退休了还有养老金,我们老两口没啥要操心的。”

  日子过得虽好,但郭应安的心中也有遗憾。“没能跟过去住的老房子合个影,自己觉得很可惜。”听到他这样说,记者表示不解。郭应安解释道,人不能忘本,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始终谨记,今天的好日子得来不易,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更要牢记习总书记对南新村人的关怀。(完)

[责任编辑:葛新燕]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