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十九大】“摘帽”不是终点,同志仍需努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日,国务院扶贫办传来鼓舞人心的好消息:2016年全国28个贫困县顺利摘下贫困帽。这是国家设定贫困县31年来,第一次出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脱贫攻坚的良好起步具有标志性意义。(11月5日《人民日报》)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相信对于所有人来说,贫困县通过专项评估检查、成功脱贫摘帽都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好消息。另外,已摘帽的贫困县无疑也给今后几年其他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树立起最好的标杆、作出最生动的示范,这一成果也必定能够为全国各地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强大的信心、提供一系列可供学习借鉴的方式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贫困县脱贫摘帽固然令人喜悦,但欣喜之余也应该意识到和“贫魔”作战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毫无疑问,对于此次摘帽退出的贫困县来说,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达成了一个“小目标”,后续的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贫困就像是魔鬼,而且是那种非常顽固、不容易消灭的魔鬼,打脱贫攻坚战从来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脱贫致富也绝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贫困县虽然摘帽了,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摘帽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百分之百脱贫了,也并不意味着扶贫攻坚工作就可以“了结”了、告一段落了。毋庸置疑,贫困县能够摘帽,是确确实实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的,也符合了评估检查的所有指标要求。但毕竟评估检查的规模比较大,所以是通过抽样的方法进行的。虽然通过严格的标准、严格的程序、严查偏远地区和盲区死角、对个别群体重点调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尽可能地让评估结果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某些数据还是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当然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指标中的错退率和漏评率,这两个指标体现的就是一个“容错”。
因此,贫困县摘帽后,不能有“松口气了”的想法,还需要咬紧牙关继续努力,一方面要持续巩固已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在正确的路子上走下去并越走越快、越走越稳、越走越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未脱贫户的帮扶力度,帮助他们如期脱贫。
经过多年努力,现在脱贫攻坚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是,我们不能怕。俗话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携起手来,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硬骨头”一个接着一个啃,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总体目标。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