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台教授辛意云:“大一统”是中国人在生命中追求的理想

2017年09月17日 09:13: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辛意云(中华文化学院供图,中国台湾网发)

  9月16日,为纪念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20周年,“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学术对话论坛在京举行。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辛意云围绕“大一统与中华文化”主题发言,他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历史以‘合’、以‘和’为尚。而‘分裂’只是历史中的转折或一时之变相而已。这是中国能久、能大,民族抟合的根本因素。”

  辛意云认为,中国历史不只悠久,历史范围也极其广大,自古就已人口众多。就一部中国史而论,其变化、发展的内容,大约已超过一部欧洲史。

  他指出,西周初年,在周公精心的经营创建下,中国已是一个封建制的大一统的国家了。而这封建制度的天下乃是依照周文王的天命、天德观,达成“生”、“生生”的生命理想,进而以天下之“共生”、“共有”、“共存”、“共荣”作为天下共同发展的理想目标,并以礼乐作为国家行政的机制。西周并以此为封建制度的最高原理、原则,以达成保民、爱民及天下和谐的结果。

  辛意云指出,春秋时,周平王东迁,王纲隳弛。继起的齐桓、晋文仍是在这大理想、大一统的前提下举出“尊王攘夷”、“内诸夏、外夷狄”的大文化政策。是以孔子论夷狄时还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其所强调,民族的界线不在血缘,不在宗族,不在种族,而在生命理想的共同价值所结合的生命共同体。如此,在动荡、变化的春秋时代,重新确立原本西周以来的“生生”大传统。而后孔子继承此生命理想,建立了“人学”,以人的自我德性觉醒来上接天德。

  后来的墨子、杨朱、孟子、阴阳家、庄子、老子、荀子、韩非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孔子观点。随先秦思想相激相荡的发展后,共同归宿并建立“天下一统”的大观念,认为唯有天下走向大一统──让思想、文化、生命价值展现共同性,让经济发展能有互助合作性,让政治理想不以权力的占有、而以达成合作共生为共同的取向。如此,人民以至于人类才能避免战争,走向和平,拥有和平。

  辛意云认为,这大一统的重点,是以人类“和平”为首的生命向往。此后“大一统”思想乃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反映出孔子成仁之道的根本精神,也是达成孔子所谓“仁者爱人”的最有效的精神与方法之一。

  辛意云最后指出,中国历史上即使在纷乱、分裂的时代,人们以至于有历史意识及民族精神意识的知识分子,仍都是时刻刻以天下民族的、国家的大一统为念。即使谚语中有“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说法,但这重点还是放在后面“分久必合”上。“大一统”是中国人们在生命中追求的理想。中国历史以“合”、以“和”为尚。而“分裂”只是历史中的转折或一时之变相而已。这是中国能久、能大,民族抟合的根本因素。(完) 

“中华文化与一国两制”学术对话论坛16日在京举行。(中国台湾网 王鑫 摄)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