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华:“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启示未过时

2017年10月19日 11:00:46来源:中国台湾网

  2005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连战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后,在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或将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刻,回顾、纪念、反思这一历史性事件,对今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有诸多启示。

  第一,坚持对台战略的辩证统一 

  2005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极为关键的一年。连任后的陈水扁不断叫嚣“公投制宪”,在岛内推动“去中国化”运动,在国际上鼓吹加入国际组织,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

  对此,大陆基于国家总体战略需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自信,坚持用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一方面,全国人大于3月全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除了坚持两岸和平、交流合作的主轴外,还在第八条规定了“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的三种情况。另一方面,中共中央于4月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来访,并达成《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

  如果说《反分裂国家法》是反映大陆强硬的一面,那连战主席的来访便是“巧实力”的体现。连来访不仅化解了陈水扁当局搞“台独”分裂活动的内部动能,而且在国际和两岸间形塑了“并不是所有台湾人都支持台独”的氛围。

  十年后的今天,大陆的实力已有极大的提升,运用实力的手段也更加成熟自如。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两岸关系经过七年的和平发展,两岸经济和民间已经高度融合。对于岛内任何的“台独”挑衅言行,大陆都有足够的筹码和手段加以遏制。但同时,大陆也应坚持辩证思维,立足于争取台湾民心,利用“巧实力”制衡“台独”势力发展。

  第二,坚持反对“台独”的底线思维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常讲,要有底线思维。在台湾问题上,底线思维就是始终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始终坚持促进两岸民众福祉。在2005年两岸关系紧张时期,大陆坚持底线思维,对逾越底线的行为决不妥协,并予以坚决打击。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国共两党达成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识。这一共识,成为国民党执政后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为两岸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目前,虽然岛内有人讲,台湾民众的“主体意识”不断升高,蔡英文甚至讲“台独是青年人的天然成分”,但大陆坚持认为,台湾的“主体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而是台湾民众的爱国爱乡意识;部分台湾年轻人之所以拥抱民进党,不是因为认同民进党的“台独”理念,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相对被剥夺感”的自然反应。因此,认为大陆会根据岛内政局和这些所谓“民意变化”而调整对台政策基调的看法,纯属战略误判。

  中国大陆作为大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战略信誉。如果连最为核心的台湾问题都不能坚守底线思维,可以立场反复,如何在和平崛起过程中让他国信服?就台湾问题而言,如果不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如何向数十年来的对台政策交代?如何向岛内的爱国民众交代?大陆的对台政策底线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没有变,未来更不会变。

  第三,坚持“统一战线”的灵活策略 

  矛盾论讲,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中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改变被动、不利的局面,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创新思维,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邀请连战主席来访,就是统一战线思想的杰出运用。

  共产党和国民党有历史恩怨,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诸多方面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台独”分裂活动极为猖狂时期,双方都坚持认同“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都认为需要遏止两岸关系不断向下滑的趋势,这就构成了两党能够建立统一战线的最大基础。

  事实证明,国共联手遏制“激进台独”的做法,受到两岸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给予“台独”势力致命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台海和平。在此后的两岸关系发展中,陈水扁当局虽然推行“台独”活动愈加疯狂,但内有国民党等泛蓝势力的制衡,外有中国大陆的打击,始终没有掀起大的波浪,反而导致民进党在2008年“大选”中一败涂地。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很多波折,但统一战线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仍是指导对台工作的重要法宝。(作者:张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为中国台湾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