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者:两岸青年交流取得积极成效,期待"两岸族"更多作为

2017年12月08日 09:42:43来源:中国台湾网

  2014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一行时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两岸青年多来往、多交流。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在会见马英九时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希望在青年。要为两岸青年学习、就业、创业、交流提供更多机遇、创造更好条件,使两岸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两岸青年交流领域,近些年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两岸青年交流呈现出常态化、多样化的良好态势。对于肩负未来两岸和平重大责任的青年来说,畅通无阻的交流是减少隔阂和误解,增进认知和融合不可替代的方式。两岸学界、政界、商界都对两岸青年交流予以了关心。从青年关心的“四业”(学业、就业、置业、创业)入手,交流活动不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巨大的飞跃。

  (1)从旅游到求学。以往两岸青年交流多从旅游、参访开始,现在则拓展到研修和攻读学位。从陆生赴台的角度来看,不仅短期研修的人数不断攀升,大陆赴台就学攻读学位(含学士、硕士、博士)的人数也有明显突破,从2013年1865人,2014年的2653人,到2015年的2914人,2016年的2590人,2017年的2139人。从台生赴陆的角度来说,大陆放宽台湾学生申请大陆大学的资格,现行台湾学生赴大陆读书,只要持台湾学测成绩申请。因此,台湾学生到大陆高校读书人数,远远高于大陆学生到台湾攻读学位或本科生人数,显示大陆对两岸青年交往,正加大马力持续推动。

  (2)从求学到就业创业。近年来,参与大陆的“双创”热潮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关键词,也成为了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目前国台办已在12个省市授牌设立了53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吸引1000多家台资企业和团队入驻,为台湾青年提供多样化平台。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支持台湾青年发展的地方性政策。不仅大陆各地的企业、创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向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开放,而且大陆的大学、中小学教师职位,科研机构等等也逐渐向台湾青年开放,并清除各种阻碍制度、政策及法律障碍,使得台湾青年能够与大陆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生活学习中拥有同样的权利、义务和机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鼓励两岸青年共同创业、联合研究,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两岸青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合作的契机,为促进共同发展创造条件。根据2017年9月30日台湾的《远见》杂志所做的民调,现在台湾有6成年轻人愿意到大陆工作,而不愿意的年轻人只占3.8成。在此情势下,两岸青年相互启发、密切合作,将继续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3)从短暂停留到工作生活。国务院修改《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对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注手续并实行卡式台胞证。有关部门出台20多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台湾青年在大陆交流、旅游、求学、生活、就业、创业的配套措施,为他们在大陆学习、工作与生活提供便利,积极鼓励两岸青年增强日常往来,加深互相了解,逐步提高台胞在祖国大陆的居民待遇。这些举措对于构建两岸青年共同生活圈,使两岸青年在共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具有重大作用。

  第二,从单向浅层零散交流走向多元化多层次“体验式”“融入式”交流。两岸青年交流从早期的零散交流,到后来的定期互访,再到现在的品牌活动,实现了多次跨越,开展了综合性、立体化、主题化、深度化、品牌化、精细化的体验和交流活动。从文化观光参访到青年联欢节,从青年论坛到圆桌会议,两岸青年不只是单向度的交流,互动对话、交流也越来越多。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更加重视用台湾青年易于接受的形式和语言,结合文化、旅游、游戏、联谊、表演等载体开展交流。用精准打点的方式,以活动的主题吸引人,举办更常态化和符合青年生活调性、更富交流性的活动。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遍及大陆广袤的地域,兼顾到东、西部和城市与农村间的平衡,动态参访与相对静态的交流、体验并重。参与交流交往的台湾青年,也包括不同地区,很多来自台湾中南部。数千青年学子在彼岸学习,每逢寒暑假,各种冬令营、夏令营、研习营、青年联欢节络绎不绝。面对发生在对岸的特大自然灾害,两岸青年志愿者都为救灾赈灾而不遗余力。在“体验式”“融入式”的交流活动中,两岸青年不断用理念去碰撞、去理解、去重构彼此的认同。

  第三,两岸青年交流逐步走向制度化。两岸青年交流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得以持续合作最终取决于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制度化是交流畅通的有效保障。对台活动上,不仅层级越来越高,而且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构建制度。大陆方面提出“青年一代、基层一线”的两岸民间交流新思路,透过高校间的深度合作,构建常态化交流平台。两岸数百所高校、中学结成合作对子,几十家青年社团逐步建立、完善定期沟通、互访交流、合作协商等制度和交流合作机制。

  第四,两岸青年交流取得积极成效。两岸青年交流的影响,若就认知和印象层面来看,两岸青年交流已取得相当大的成效,化解了部分刻板印象,加深了对彼此发展的印象,建构出双方持续互动的沟通管道。随着两岸青年交流加强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两岸青年对彼此的认知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越来越多具备专业技能的台湾青年在亲自来过大陆之后,能够对大陆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两岸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背景趋于相似,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更多,更容易实现相互理解;互联网降低了两岸青年的沟通成本,两岸青年随时随地都可以触发沟通,交流的延续性增强。透过交流,两岸青年对彼此有了更直观和不同的感受,台湾青年看到大陆的经济发展,大陆青年看到台湾的乱中有序;台湾青年来大陆,改变了他们过去对大陆发展的错误认知,让他们重新审视内心的中华文化基因,加深了身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认同感。

  总而言之,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基础在民间,动力在民众,希望在青年。青年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引领者。两岸青年交流是一项长期工作,更是事关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过去,两岸关系敌对,双方老死不相往来,两岸的冷漠与敌视,造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隔膜。两岸和平可以普惠于两岸青年,而两岸之间的对抗与斗争最终一定是两岸青年之间的对抗与斗争。现在,两岸交流常态化,两岸年轻人彼此好奇,有共同寻找未来真谛的冲动。

  虽然随着民进党当局上台,当前两岸关系已陷入僵局之中,两岸官方沟通联系机制已中断,但两岸同胞的感情不能割舍,两岸民间交流不应停滞,两岸更需培育具有尊重的思维、能够懂得两岸,具有包容的思维、能够行走两岸,具有同心的思维、能够贡献两岸的“两岸族”。两岸青年如能相向而行、相对而知、相守而亲,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守,彼此通过认识、了解,进而尊重、理解对方,则最后能达到彼此认同,实现“一家亲”的全面大融合。期待两岸青年人能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的一份心力。(陈晓晓,作者系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