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案在先——展现中国军人风貌
中国仪仗队此次成建制地走出国门参加大型活动,背后的准备和保障工作也事无巨细。早在4月,工作组就到莫斯科参加了准备会议,还到马尔菲诺军事疗养院、阿拉比诺训练场、红场等地细致考察,为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预案。
为了防备战士吃不惯俄方提供的饮食,大队给每位战士都准备了方便面、榨菜和巧克力等。为了防止枪支丢失和损坏,仪仗队装备了符合航空标准的枪箱,这样的箱子既抗摔又很难打开。大队还让战士们出国前都学习了“你好”“谢谢”等基本的俄语礼貌用语。
红场凹凸不平且打滑的石头地面给仪仗队造成了许多困难,实际的训练中意外情况也经常出现。但仪仗队有预案在先,因而能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军人精神面貌。用李本涛的话说就是,“实践证明预案就是制胜秘笈”。
在训练场上合训时,外军士兵与中国士兵合影。仪仗队供图
传播友谊——《喀秋莎》一曲抵万金
实际上,在阅兵式总彩排之前,中国方队的风采正是通过外军士兵和当地民众随手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逐步传播开来的。仪仗队此前做了一系列准备,结下与其他国家士兵的友谊。《喀秋莎》就是中国士兵携带的第一件“秘密武器”。
李本涛告诉记者,在国内他们邀请了曾留学俄罗斯的专业音乐老师教给大家一段俄语版的《喀秋莎》和一段中文版的《喀秋莎》,用这样的方式来体现出两国军民的友好。果然,中国方队唱着《喀秋莎》在训练场亮相的那一刻,所有俄军方队一致热烈鼓掌,还跟着齐声高唱。“当时我自己的心情也特别澎湃,也是含着泪激动地往前走,随时都能感受到俄罗斯人民对中国满满的爱”。李本涛还向记者透露,除了一曲抵万金的《喀秋莎》,官兵们也像在国内一样每天演唱《正步雄风》《强军战歌》等中国军旅歌曲,用音乐传达出的中国元素深受外军喜欢。
仪仗队的每位战士都深知,走出国门,就成了中国形象的代表,对自己每个细节的要求都十分严格。虽然有时深夜训练归来实在没有胃口,但出于对工作人员的尊重,战士们都做到决不剩饭。虽然不需要自己刷盘子,中国战士还是把用完的餐具分类摆好,减轻工作人员负担。与印度、蒙古国、塞尔维亚军人住在一起的十几天里,中国战士赢得了他们的尊重。看到中国战士的精彩表现,同住的外军方队指挥官纷纷表示要向中国官兵学习。
记者注意到,中国战士们每人都随身带了一些中国结、风油精等特色小礼品赠予友军士兵。李本涛说:“现在塞尔维亚和蒙古国的指挥官每次见到我都竖大拇指,有时候还两只手竖大拇指。”
(本报莫斯科5月8日电 记者 陈效卫 曲 颂)
[ 责任编辑:张玲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玲
原稿件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