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2014年索契冬奥会  >   中国军团  >   正文

中国冬奥三金牌印证“大热必死” 短道速滑意外最多

2014年02月20日 13:3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索契冬奥会开赛至今,中国代表团斩获三金,这个成绩并不令人意外,但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三枚金牌最终的得主都不是代表团之前预测的夺金名单上的重点选手。如此意外的结局让中国代表团自己也有些准备不足,他们一边在为那些丢金的选手惋惜,一边在等待着新的意外诞生,中国代表团秘书长赵英刚表示:“比赛还没有结束,我们必须做各种准备。”

  意外三金印证“大热必死”?

  参加索契冬奥会之前,中国代表团预估的重点夺金项目是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和3000米接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男女个人,目前这4个项目的比赛都已经结束,中国代表团除拿到了女子500米的金牌,其他三个项目的金牌都没能拿到。即使是唯一拿到的女子500米金牌也是由之前最不被看好的李坚柔以一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拿到的,而不是之前被寄予厚望的范可新。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是充分印证了竞技体育比赛中“大热必死”的论断。

  反观中国队另外两个夺金的项目——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和速滑女子1000米,在冬奥会开始前,周洋和张虹甚至连奖牌候选人都不是,但是她们却凭借自己在备战过程中的艰苦付出,最终拿到了冬奥会金牌。这种戏剧化的夺金过程说明,在冬奥会的赛场里,即使赛前不被外界看好,但是只要艰苦付出,奇迹总会发生。

  综观本届冬奥会上中国选手整体的参赛历程,甚至可以说意外一直相伴,最终的成绩同之前的预计都正好相反,这也不得不让人说,本届冬奥会对中国军团是届神奇的参赛历程。一直期待夺金的空中技巧队,赛前甚至希望自己能以超强的整体实力包揽两金,但是不仅两金梦想落空,而且连一枚金牌都没能拿到。速滑队之前期待的是在女子500米比赛中取得突破,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连一枚奖牌都没能得到,反而在1000米这个中国并不占优势的项目中,实现了中国速滑队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冰壶队的经历同样如此意外,被寄予厚望的女队最终没能进入四强,之前并不受人关注的男队却神勇地杀进四强。

  短道速滑赛场意外最多

  中国代表团的参赛历程之所以令人意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军团的“王牌项目”——短道速滑成为整个冬奥会比赛中,意外诞生最多的地方。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已经进行了三个决赛日,在这三个决赛日当中,几乎每个项目都会有意外发生,这也不得不让中国代表团做好了更多迎接“意外”的准备。

  女子500米比赛中,李坚柔那个戏剧化的夺冠历程已经为人津津乐道。在第一个决赛日中,男子5000米接力半决赛中的意外频发则同样是当天比赛的焦点,之前一直被视为夺冠热门的加拿大队和韩国队双双在半决赛中摔出赛道,无缘最后的决赛,这样的局面过去在世界大赛中很少看到。第二个决赛日当中,周洋在其他选手摔倒的情况下,凭借后程的冲刺能力,最终卫冕女子1500米金牌,同样也是意外。因为在过去四年里,周洋甚至连进入该项目的世界杯分站决赛都很少。第三个决赛日中,中国女队在接力比赛中出现的“战术乌龙”令人咋舌,而在男子500米预赛中,世界排名第一的加拿大选手查尔斯首轮出局,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对于短道赛场的意外频发,赵英刚说:“冬奥会的比赛竞争激烈,短道速滑比赛从第一天就意外频生,在高速滑行中大家都很容易发生意外,前几天的比赛已经充分印证了这种情况。”当然,在前三个决赛日中,中国选手更多的是意外的受益者,直到女子接力比赛时,中国队才成为意外场面的“受害者”,对此赵英刚表示:“希望队员们能尽快调整心态,打好后面的比赛。”

  空中技巧丢金也是意外

  当然,对于整个中国代表团而言,目前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赛前被寄予厚望的空中技巧队竟然在男女个人项目中都冲金失败。对于这支队伍的丢金,赵英刚同样归结为了一种意外,他认为,新规则的执行,让决赛必须“一跳定金牌”,这也让爆冷的可能性更大。

  “我们当然希望表现能更好一点,但是因为新规则,需要队员们必须将最后一跳完成好才能拿到冠军。而在对手提前出场,很好地完成自己动作的情况下,我们的队员出现了失误。其实赛前,队伍已经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都进行了准备,但是比赛中总会有意外发生,这也是赛前无法预估的。”赵英刚表示。

  有失有得,中国代表团在“意外”面前总体而言得大于失。尽管主要的夺金点项目都已经结束,但这并不等于在之后的比赛中,中国选手不会继续有令外界“意外”的表现。“比赛还没有结束,只要我们能站在决赛的赛场上,那么就有可能拿到奖牌或者金牌。”赵英刚言语中期待着中国选手继续创造奇迹。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吴怡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吴怡

原稿件来源:北京青年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