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版图渐次铺开 中国经济布局大手笔
专家:立足于货物贸易发展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由港、自贸区和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
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尽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真容目前还未面世,但对于上海自贸区获准设立的意义,舆情已达成共识: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释放新的增长能量;同时这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立足货物贸易发展成
上海自贸区优势
“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继续我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我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作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界普遍将上海自贸区称作“再造一个香港”,并且上海需要继续向香港学习的地方确实还不少,但与当年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情况不同,上海自贸区在探索中的成长完全有可能成为国际模板,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其超越香港的地方。
与此同时,梅新育强调称,立足于货物贸易发展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由港、自贸区和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他表示:“从贸易规模来看,中国已经连续数年蝉联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同时,上海本地制造业相当发达,远胜香港;加之上海南北两翼的苏、浙两省都是制造业发达的省份,腹地的安徽、江西、两湖、川、渝等省市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也在快速发展,足以为上海货物贸易发展提供长久支持。”
多地酝酿自贸区方案
改革红利有望辐射全国
面对当下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其他地区该做些什么,梅新育的建议是,对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区而言,目前更现实的做法是对接上海自贸区,而不是追求类似的政策。
据悉,目前还有重庆、天津、广州和厦门等地在申请成立自贸区。专家建议,根据各地不同特点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探索符合自身需要和特点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路径和实施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表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方案一开始就提出,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除上海自贸区外,国务院还考虑,将根据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确定少数具备条件的区域进行类似试验。
“上海自贸区试点短期内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的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随后将辐射至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
申银万国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上海自贸区不是针对单一城市的“政策红利”,而是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开放促改革的“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李慧勇分析称,在相关行业中,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将最为受益。
改革创新考验监管智慧
风险防控是关键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是一个改革尝试,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促进改革都有推进作用,但改革中将会出现的一些潜在风险或者问题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
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认为,在今天发达国家超低利息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全球泛滥的流动性给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了莫大的挑战。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也会面临“过度监管”所造成的竞争力丧失的困境,以及“过度开放”所带来的虚假交易和投机资本猖獗、经济金融危机四伏的问题。
“如果没有风险,就不叫试验区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表示,小范围的试验和尝试,它的风险是可控的,试验区的一个作用就是控制风险,先行先改,小步尝试。比如“负面清单”管理,如果只管清单里面的东西,其它完全开放,一个新的行业出现,马上开放是有风险的,这就是进行试点的原因。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也提醒,自贸区在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防止国内部分企业通过自贸区特殊的优惠政策进行资本转移、套利等“搭便车”的行为。(徐科)
[ 责任编辑:张玲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玲
原稿件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