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中普遍含有肉味香精 资料图片
近九成食品含添加剂,成人一天约食用八九十种,于健康无碍;苏丹红、三聚氰胺、罂粟壳等非法添加物,不应归入食品添加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先。
近几年,面粉增白剂、神秘的一滴香、三聚氰胺奶粉等事件,将“食品添加剂”推上了风口浪尖。
“食品添加剂”究竟是不是“化工毒药”?没有添加剂,我们的食品就会变得更安全吗?
1
烹饪成了变魔术
一个三明治含20多种食品添加剂
日本“食品添加剂之神”安部司在他的《食品真相大揭秘》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神秘的烹饪魔术过程:如何把黏糊糊的废肉制成好吃的肉丸。
在一堆极为廉价的牛碎肉中,加入“组织状大豆蛋白”,使之成为“人造肉”,随后加入牛肉浓汁、化学调味料、焦糖色素、防腐剂等二十多种食品添加剂,颜色漂亮、味道浓郁、价格便宜的牛肉丸就可以上市了。
这样的烹饪魔术在我们生活中也屡屡上演,“一滴香”就是之一。
去年9月起,号称“只需一滴,清水变高汤”的“一滴香”挑战我们的烹饪常识:一碗高汤,起码要加入补品炖上几个小时,而这一滴神秘的液体用清水煮煮,就成高汤了?
与“一滴香”类似的,还有号称1斤能调千斤汤的“肉香王”,这是一种浓稠液体,特定香气包括鸡肉味、鸭肉味、牛肉味、羊肉味等,使用范围为肉制品、卤制品、火锅底料、煲汤及烹饪菜品中。
此外,给食品变魔术的,还有“骨髓膏”、“飘香剂”、“辣椒精”、“火锅红”等食品添加剂。
安部司曾计算:一个人每天摄取的添加剂大约10克,一年约4000克,与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大体相当。光吃一个三明治,就可能同时吃进去乳化剂、酵母粉、调味料、PH调整剂、磷酸盐、香料等20多种添加剂。
实际上,大规模的现代食品工业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上的。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专门加入的物质。因为消费者对食物的外观品质、口感品质、方便性、保存时间等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食品添加剂如同魔术师一般,利用食品添加剂快速生产出工业化的食品。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
20世纪70年代,我国食品行业只使用碱面、小苏打、味精等约65种食品添加剂;1990年全国食品添加剂仅20类,共178种。根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到2008年最新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我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按功能分类有22大类,近2000种可以合法使用,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香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