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里面一句“人生就像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让“杯具”、“洗具”、“餐具”和“茶具”顿时成为网络流行语,它们对应的真实寓意是“悲剧”、“喜剧”、“惨剧”和“差距”。在分析复杂事物的时候,看看“茶几”上的“杯具”、“洗具”、“餐具”和“茶具”,却也是颇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近日,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进行的买卖论文研究显示,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长江日报》1月5日)
论文买卖,论文抄袭剽窃,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它让我国的学术丢脸,不仅在国内丢脸,而且还丢脸丢到国外去了。2009年12月26日,国际《晶体学学报》杂志发表社论称,他们发现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7年发表于该杂志上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决定撤销这些论文。
过去,我们总在说,学术不端是“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要加强学术自律。现在,沈阳的研究数据让我们脸红,“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系统检测出的不存在抄袭的4%的文章,我们只能说没有抄袭文字,至于是否抄袭了思想、观点等内核,恐怕也不能过早下结论。超过96%的论文,实质上等于文字垃圾,不知污染了什么环境?
无利不成产业。论文买卖也一样,正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成为产业。把论文买卖产业比作一条茶几,这个茶几上有学者、学校、期刊、商贩、官员、纳税人等参与者。论文买卖,期刊、商贩不吃亏,显而易见。出钱买论文的“学者”吃亏吗?论文出职称,职称涨待遇;论文出课题,课题骗经费;职称、课题出专家、出官员,专家、官员出经济效益,出钱买论文的“学者”仅仅是进行了一项没有风险的高收益投资罢了。学校吃亏吗?教育行政部门吃亏吗?论文多了,课题多了,政绩也就上去了,政绩上去了,官也就升上去了。可是,论文买卖产业链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这10个亿的直接交易,以及比这多若干倍的间接交易金额,都是纳税人的钱。
论文买卖产业的形成,说明学术环境里面,已经不只是“几颗老鼠屎”的问题了,而是“一锅粥”已经坏的差多了,周围围满了“苍蝇”和“老鼠”。论文买卖产业的“茶几”上,那些看似多方共赢的“洗具”,遮掩不住文化、学术、道德良心的“杯具”,更会拉大我国科学文化事业与国外的“茶具”,最后极有可能沦落为一场“餐具”。我们对论文买卖,论文抄袭早已产生了审丑疲劳,但对“餐具”的担忧,还是让我们不停地发出呼吁:治理论文买卖,论文抄袭,缺的不是办法,是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