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溅的泪花中,一个朴素的名字在闪光;在雷鸣的掌声里,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在传扬。
1月13日下午,由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财政部、中共安徽省委联合举办的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赤诚之心,在这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心系小岗与百姓共建致富道路,情洒大地以生命铸就赤诚丰碑。”在6位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中,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的音容笑貌宛如就在眼前……
“村官不是官,当好不简单。沈浩满含对群众的感情、对事业的激情,一心要把群众领上致富路,在人民群众心头树立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不朽丰碑。”安徽省凤阳县县委书记马占文娓娓诉说着,6年来,沈浩舍小家、顾大家,扎根基层,用心血和生命赢得了小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人们都说,这6年,是小岗村村民们收入增长最快的6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说起与沈浩一起走过的风雨历程,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历历在目:“为把小岗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小岗村尽快强起来、让村民富起来,沈浩到省城、去省外,请专家、引客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他把群众利益放得最高,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台上,报告团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台下,听众的情绪随着讲述而起伏跌宕。会场内一会儿寂静无声,一会儿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978年冬天,小岗人以18枚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说实在话,我这个当年连杀头、坐牢都不怕的人,却在2006年的秋天,真的‘怕’了一回。怕啥呢?怕沈浩走!”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陷入沉痛的回忆,“为了留住他,小岗人又按了3回红手印!”
沈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是累死在小岗的呀!”“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可是我们的沈书记却没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几度哽咽,在泣不成声中做完了报告。台下许多听众早已泪眼模糊,频频擦拭泪水。
男儿有泪不轻弹,沈浩的四哥沈明儒却看到了五弟3次流泪。沈明儒记得,6年前在下派到小岗村前夕,他将86岁的老母亲送回老家,在跪拜母亲时,因不同意三哥的儿子到小岗村做工程而得不到家人理解时,过生日的女儿抱着好久不见的爸爸哭泣时,沈浩曾难过得3次落泪。“我知道,五弟的泪水中饱含着对慈母的眷恋、对妻女的柔情和对事业的热爱。”
他在台上深情地讲述,台下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听众一次又一次热泪盈眶;不少戴眼镜的人默默摘下眼镜,顺手抹去眼角即将流下的热泪……
和沈浩相识26年的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多次到小岗村看望沈浩。他说,每去一次都深刻地感受到小岗村的发展变化,感受到老百姓对沈浩的信任和爱戴。
跟踪采访沈浩多年的《农民日报》安徽记者站站长夏树,回忆起他和沈浩多次接触的往事,讲述着沈浩6年来不平凡的事迹和在小岗村一件件深得人心的改革。“沈浩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他是基层干部的光辉典范,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叙说,让每个人深受震撼和激励,满怀敬佩之情。
报告会结束后,今年26岁的中组部干部教育局的李文娟仍沉浸在持续的感佩和崇敬中。她告诉记者,沈浩的事迹非常感人,听到严金昌和沈明儒的讲述时,自己忍不住哭了三四次。身边的两位同事也在不停地落泪,一包纸巾都用完了。
今年28岁的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干部李景平告诉记者,听完报告后,他由衷地敬佩沈浩,沈浩面临如此喧嚣的时代,能扎根基层,一干就是6年,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感动在传递,责任与使命在升华。今年37岁的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套里村党支部书记郑爱民对记者说,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带给小岗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钦佩。把百姓冷暖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的精神,值得每一个村官好好学习、认真思考。
“基层工作是最辛苦的,也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作为干部可能觉得一件老百姓的事无所谓,但是在乡亲们眼中可能就是一辈子遇到的最大的事。”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干部王博对记者说,向沈浩学习,就要多联系基层实际,尽力解决百姓身边的大大小小难事,学习沈浩为民爱民、埋头苦干、甘为公仆的赤子情怀。
沈浩走了,但他的精神依然活在人们中间;他用自己模范的言行,铸就永垂不朽的丰碑。(记者 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