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月8日电(记者杨维汉、周立民、王圣志)在大学生村官们眼中,沈浩亦师亦友,是个“老大学生村官”。
同样从城市到农村,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同样怀揣着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同样面临着身份转换的困惑,沈浩不仅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也是大学生村官们的贴心人。
6年时间,沈浩用行动回答大学生村官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农村是不是发挥作用的好舞台?怎样才能在农村扎下根?农村的未来在哪里?
用自己的青春,做想做而有意义的事
2006年3月,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苗娟和同伴们来到小岗村,想为创业梦找片沃土,她们见到了沈浩。
苗娟没想到,一周后沈浩专门跑到位于凤阳县城的校园去找他们。她至今记得当时大家围坐在学校草坪上,沈浩说的那段话:“小岗村落后,就是因为没有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进来。都想着考学出去,没想着回来发展农村。如果你们愿意来,我可以提供优惠条件。”
两个月后,苗娟和几个同学背起行囊,来到小岗村,搞起了大棚,种起了“双孢菇”。
苗娟记得,刚起步时,为采购培植蘑菇所需的牛粪,找到附近一家奶牛场,可人家根本没把几个“毛孩子”放在眼里。第二天,是沈浩带着他们再次上门,最终建立起稳定的供货渠道。
历经努力,蘑菇大棚发展起来了,村民们也跟着掌握技术的大学生搞起了大棚,增加了收入。创业成就事业,也帮助苗娟成长。2008年苗娟当上了小岗村党委副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村官。时至今日,沈浩的话还常回响在苗娟耳畔:“用自己的青春,做一些自己想做而且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