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下月9日至12日召开,这则重要的“中国政治新闻”昨天在很多外电中激起几乎相同的好奇:“我们该对三中全会有何期待?”他们中熟悉中共党史的人发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进程以来,三中全会已多次成为中国重大经济改革得以确立的舞台。香港《南华早报》说,既然往届三中全会常会被视做“历史的拐点”,人们自然期待今年的会议为中国改革竖起“又一座里程碑”。于是当中共高层日前证实,会议主要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空前”,外界的期待指数自然居高不下。中国新一轮改革将有多大力度?有的外媒对此充满联想,有的则认为不该期待过高,理由是中国的社会现实远比起1978年时复杂,改革难度也更大。外媒的争论中存在一点共识,会议对中共高层意义重大——向外界展示在“他们的十年”,中国将迈出怎样的步伐。
一次充满历史感的全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开会决定,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中共未来5年至10年的执政方针和改革内容,受到全球高度关注。”台湾《联合报》30日说。美国网络杂志Slate也称,十八届三中全会被商业领袖、政治观察家和政府官员高度期待,会期的宣布是中国一件大事。
“三中全会也就是中共党内200多名最高级官员在本届领导层主政期间第三次聚在一起开的会”,当英国《金融时报》在给不熟悉中国政治的读者作出讲解时,多家国际媒体已从历史的高度看待此次会议。美国《华尔街日报》说,这么多人关注三中全会是因为中共往届三中全会往往富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的领导地位,中共开始着手启动经济改革;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针”,中国开始进行更多的资本主义实践。
与外国媒体相比,港台媒体似乎更善于梳理中共改革史。台湾《联合报》说,1978年以来,中共一共召开7次三中全会,其中5次讨论和提出具重大转折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另有两次提出农村改革工作及有关问题。其中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的瓶颈;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彻底摆脱姓资姓社的干扰,标志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域性整体推进新阶段。2006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则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香港《南华早报》说,每次三中全会几乎都是中国现代政治史的重要拐点,人们自然期待今年的三中全会成为另一座里程碑。
中共高层近期的表态也在激发外界的预期。路透社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日前表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主要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一轮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习近平近日也曾表示,全会将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
《金融时报》称,对习近平来说,三中全会是一次潜在的关键会议,他将有机会阐明自己在未来10年的政策目标。美国网络杂志Slate称,通过会议,我们将了解习近平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名改革者。如果他决定将中国经济带入一个根本性的新方向,而我们在会议上也真的听到他这样说,那么这一切就很有可能成真。
“俄罗斯之声”在报道中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期是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文章称,在那之后,几乎历次三中全会的召开都没像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样晚过。外界此前预期本次全会在9月召开,却推迟到11月,看来此次全会与35年前那次一样,中共在做精心准备,当中国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期,重大会议为国家定方向的一幕有可能重演。韩国KBS电视台说,中国公布会期时距会议正式召开已不远,马上要开会了才公布会期说明中国领导层想排除改革的各种干扰,速战速决召开会议。
《南华早报》称,今日中国处在与35年前同样重要的历史关口,经济和政治发展都在经历瓶颈,新领导层在三中全会上需作出“成与败的抉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说,当今中国正处在改革深水区,此时召开的三中全会会成为中国30年改革延续的重要节点。
“三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会期公布前,一份被称为“383方案”的“改革路线图”由中央级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所谓“383”是对“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领域改革、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简称。此方案在引发中国国内热议的同时也激发了外媒的想象。金融体系、税务、土地政策、国有企业垄断优势,甚至户籍改革等众多领域被外媒收入新一轮改革的瞄准器。
美国彭博社称,北京上周五宣布取消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限制,加上官方智库出台备受瞩目的改革路线图,这些消息对支持中国会进行更快节奏改革的人来说都是欢欣鼓舞的。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将是20年来最关键性的一次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涉及经济体制层面,还包括政府行为、行政管理体制、法律体制、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在内的全面改革,“这恐怕是过去20年以来最深刻的一轮改革”。
“三中全会将释放什么信号?”《金融时报》以此为题的文章称,对于此次全会,观察家们似乎在刻意放低预期,对于中国政府究竟愿意在经济改革道路上走多远也有所怀疑。文章说,许多人现在预计,中国政府将朝着金融自由化方向谨慎地迈出更大步子,但在强大利益集团把持的一些棘手问题(如国有企业角色或有真正意义的土地改革)上,将不会有什么大动作。文章还说,三中全会公告可能会采用中国官方文件常用的笼统措辞,令人难以理解其中意思。
美国《华尔街日报》题为“对本届三中全会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文章说,跟邓小平主政时代和江泽民主政时代相比,当下中国在经济上要发达得多,社会状况也复杂得多。如今,制定政策和改革已不是要打造强势、有领袖魅力的领导人,而是要达成共识,特别是在面对既得利益者强烈反对时。因此,我们该期待的是局部的、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裴敏欣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撰文称,在下个月的会议上,中国新领导人将拥有一个让中国公众和国际社会相信他们将进行最艰难改革的历史机遇。而在中国,那些最迫切需要进行的改革往往遭到既得利益集团最激烈的抵抗,这些既得利益者包括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官僚阶层以及与官场联系颇深的商人们。文章还说,中国改革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进,而活跃在中国官场的官僚们大多是技术娴熟的政治操作者,他们非常清楚如何令中央的政令稀释和偏向,并且彼此保护。因此,即使本届三中全会公告言辞激昂,成效如何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去观望。
美国评论员安布朗尼说,利益集团对中央改革的阻碍似乎正令北京陷入自己的政治僵局,而这与美国两党吵来吵去的政治僵局类似,“北京和华盛顿似乎同病相怜”。
“中国经济的希望系于中央”
“虽然面临批评(改革动作迟缓),但中国对待经济改革的谨慎态度可能还会延续下去,并且实际上某些方面会为其他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实例”,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拉说。他说,小规模的间接改革引发的反对较小,也更易修正方向,而大爆炸式改革可能招致强烈反弹,最终破坏长期的改革事业。
“中国经济的希望系于中央”,德国《时代周报》说,对于今年3月才上任的中国新领导班子,中国民众有颇高期望,中国内外都期望他们能带领这个国家深入改革。文章说,接下来的几星期,中国就有可能出现变化。文章还将上海自贸区成立视为变化的征兆。
伦敦大学学者坎布尔30日对《环球时报》说,西方关注此次三中全会的一个原因是想看中共如何给自己做体检。在会议召开前,中共已惩治一批高官,数量和级别都属近些年来少见,关键要看这样的清查能否持续,能否赢得中国民众的理解。他还说,对于中共提出的方针,很多外国“中国通”也未必能明白意思,但他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个大国面临的问题从来都是多而复杂,开一两次会带不来什么奇迹性改变。本报驻德国、英国、韩国、俄罗斯特约记者 青木 纪双城 王刚 柳直 ●本报记者 刘畅 刘洋● 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