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国际社会究竟关注些什么
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会期的日益临近,外媒和国际评论家对大会的报道、议论和预期开始明显增多。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30多年改革开放,让中国从昔日大而弱且与国际主流社会若即若离的国家,变成今天政治、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和国际社会关联度极高的国度,国际社会对中国执政党一次例行代表大会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这种变化。
那么,国际社会对三中全会的关注点,究竟集中在哪些方面?三中全会的成果,又能在哪些领域影响世界?
首先,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三中全会在中国政治语汇中,一直是释放改革方向性信号的平台,国际社会对此并无疑义,但究竟释放怎样的改革信号,或者换言之,“中国向何处去”,则歧见纷纭。鉴于中国目前在全球格局中的分量和地位,国际间必然会首先关注,改革究竟是给中国社会、经济进程提速,还是减速;通过新的改革措施,中国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增长的潜力是会进一步提高,还是会有所损耗。自去年以来,国际间针对中国的“唱衰”声此起彼伏,而相反的声音也不时传出,这种针锋相对的“多空博弈”,势必在三中全会这个关键性话题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古语说得好,来着熙熙,皆为利来;去者攘攘,皆为利往。国际间关注中国话题,很大程度上是关注自己的利益。正因如此,外界对三中全会的关注点,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诸如金融体制和货币体制改革、国企改制,以及关键性经济领域外资准入等方面,因为这些领域的改革走向,关乎众多外商、外企、外资的利益,乃至关乎许多和中国有密切经济交往和利益关联国家的经济、就业景气度。此外,中国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福利体制的调整,也会引发不少外界关注,因为这同样关系到相关国际市场产-供-销的利益链条。
近年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行将耗尽,产业结构大调整势在必行。同时,中国拥有的巨额外汇储备,在美联储政策走向不明、美国“财政悬崖”令全世界捏把冷汗的背景下,将如何调整投向,也是外界所普遍关注的。细心的观察家们当然希望,借三中全会这个难得的机会,“窥一斑而知全豹”,得以从细微处更多领会上述领域中,中国政策的未来走向。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近期所推出的最引人瞩目的区域性改革试点,但迄今为止,这个“高度涉外”、探索色彩很强的试验区题材,在政策细节方面仍有许多待澄清、待补充之处,外界普遍将上海自贸区当作中国新一代领导核心的“改革阶段性目标”,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推出的经济特区相提并论,自然期待自贸区概念的细节,可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得到进一步明朗化。
国际间同样关心的,自然还有“超经济”方面的信息,如新一届中共领导团队核心是否坚强,凝聚力和执行力是否强大,中央和地方、中枢和部门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在外界看来,这些都同样会对中国未来的走向、尤其在国际间的表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外界关注虽都可理解,但未必都落在实处。正如一些更冷静的国际分析家所指出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会议,只能在改革方向性问题上给出指导性、纲领性意见,而更多细节性、操作性的问题,只能期待今后“两会”平台上有所阐述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