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颂》与儒家文化的当代传播”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把包容博大刚健的中华人文精神推向世界
中国台湾网8月10日台北消息 在《人文颂》台北首演取得圆满成功之后,昨天(9日)下午,“《人文颂》与儒家文化的当代传播”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十几位儒学大师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人文颂》的创意表达和精彩演出谈起,探索儒家文化在当今时代如何创新传播内容与方式,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人文颂》总策划王京生出席了研讨会。
《人文颂》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一部思想作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主流和支柱的地位。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炎黄子孙的一种文化基因。如何推动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播,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在《人文颂》在台湾首演成功之后,两岸多位重量级专家在台北一起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他们中,有82岁高龄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特别顾问、新加坡-中国(新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繁如,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杨渡、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协会会长、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安梧教授等,还有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深圳大学以及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
会上,王京生表示,《人文颂》在台北成功演出,这部经过8年磨砺的作品,以其承载的温暖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了台湾同胞的共鸣。海峡两岸专家一起对如何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发表看法、对《人文颂》修改提出真知灼见,非常有意义,期待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把儒家文化精神推向世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能力,更重要的是文化能力,要让世界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略到中国人的人生主张和生命态度。
王京生说,当前,加大儒家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学人之天职,也是民族之需要、世界之需要。儒家文化的当代传播,首先应正本清源,中华文化为何可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应该走“返本开新”之路,把其最宝贵的精华传播出去,把儒家学说包容博大而又清新刚健的内涵传播出去;其次,创新传统方式深化儒家文化传播,结合时代特点,结合传统和现代、无形和有形传播方式,在创新中推动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第三,以生活化的方式推进儒家文化的有形传播,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让儒学走进现实生活,形成一种无处不在的价值指引,为广大民众提供耳濡目染接收儒家文化熏陶的良好环境。
会上,专家们对深圳8年精心打造大型原创儒家文化交响《人文颂》,以西方交响乐诠释儒家思想的创举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人文颂》力图表现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仁义礼智信”五德,采用交响乐这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以此来传播和推广儒家文化,不仅是对儒家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自觉探索,也是对儒家文化当代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两岸共识,《人文颂》让人震撼感动,从《人文颂》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内在底蕴,这样的音乐感化人心、引发思考;《人文颂》既有气势磅礴的一面,也有温柔敦厚的一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好呈现,希望《人文颂》可以打磨成《黄河大合唱》一样的经典之作,希望有更多象《人文颂》一样的音乐作品展示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文化气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深入人心。
专家们还就当代如何传播儒家文化提出真知灼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很好的载体,在当代应恰当利用;在儒家文化传播中,政府层面和社会层面可相结合,以音乐、美术、文创产品,设立书院等多种形式把儒家精神传播出去;《人文颂》承载着向西方传播东方智慧的使命,《人文颂》可在歌词翻译上下功夫,兼顾古意和现代涵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用复古和排外的心态来谈崛起,中国今天的崛起是一种和平崛起,《人文颂》以交响乐方式来体现这种文化复兴和中华崛起,是一种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中国台湾网特约记者 翁惠娟)
[ 责任编辑:吴怡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吴怡
原稿件来源: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