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交响乐《人文颂》赴台交流演出  >   专家观点  >   正文

夏东为:大道之歌

2013年08月27日 14:16:00 来源:深圳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夏伟东: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夏伟东: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感谢深圳市委宣传部和京生部长邀请我来参加这个研讨会,真的感到很荣幸,也确实非常乐意参加这件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刚才听了段部长的介绍,韩博士的介绍,特别是京生同志的阐述,我觉得我对这件事情,对这个作品的认识更加全面,也更加深化了,确实很受启发。

  我今天的发言,是想从伦理学学科的角度,为《人文颂》文化工程提供一点学理论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主要谈两个方面。一是谈谈“人文颂”这件事;二是谈谈《人文颂》这个文本。

  一、关于对这件事的评价

  怎么看待“人文颂”这件事?首先我觉得,对“人文颂”这件事的价值要有充分的估量和充分的信心。这是我们做以后的工作的动力根据所在。

  第一,做这件事正当其时。

  17大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法,就是要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这个提法,看似平常,其实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号召。整个中华民族,不光要不断地增强经济上、政治上的自信心,而且要不断地增强文化上的自信心,这是我们国家从大国变成强国的一个起点,一个标志。我们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确实到了认真对待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影响和作用问题的时候了。我前几年在一个文化大讲堂上曾经讲过深圳的文化现象。深圳为什么特别关注文化,因为它在经济发展上去之后了,必然要把注意力投向文化。我觉得深圳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之后,也规律性地会把注意力投向文化。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最终不是用经济地位来决定的,最终是要由文化地位来决定的。

  当然,经济是基础,没有经济作基础,就什么都谈不上。但是一个国家光靠经济在世界上能有多大的影响呢?日本的经济很强,但日本在世界上的影响能够和美国比,能够和欧洲比吗?不能!所以世界上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是没有文化的国家”。所以,一个国家在世界上要真正具有强大的地位,就需要有真正强大的文化感召力。今天我们讲“中国模式”要成为世界认可的一个发展模式,最终要靠建立在经济实力之上的文化的感召力。我们对美国的影响力的感受,其实首先是对它的文化力量的感受,它的媒体的影响力,它的好莱坞的影响力,它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影响力,都是不可小视的,而且这种影响力潜移默化,侵入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今天我们在这里做这样一件事,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普及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特别是通过将这二者相结合的途径,使我们的文化真正地走出去,这是增强中国文化整体感召力的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所以我说这是时代呼唤,正当其时。

  第二,做这件事大有可为。

  用音乐来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实在是找到了一个“世界语”的方式。音乐不用翻译,音乐的符号是一样的,音乐的呈现方式是相通的,汉语和外国语,通过音乐这个桥梁,可以消除文化翻译中的隔阂现象。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最困难的一个瓶颈,一个严重的障碍,恰恰就是我们的语言。我国现在中译英的人才,甚至还不如上世纪50年代,高端中译英人才,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凤毛麟角。

  深圳市委宣传部找到音乐这种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就是找到了一种“世界语”的载体,是一个特别好的创意。仔细想想,多少年来,向国外系统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的音乐作品是很少很少的,现在国外讲中国音乐是什么,似乎就是《茉莉花》,用《茉莉花》来代表中国,好像《茉莉花》就是中国文化典型的音乐符号和文化象征。其实《茉莉花》只是一个侧面,只是一朵浪花,而无法作为中国文化的整体象征。把中国文化简单地音乐化为《茉莉花》,实在是太片面了,是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解读。所以,我们确实需要认真地思考,在音乐这个领域,在音乐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领域,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空场。

  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圳市委宣传部致力于《人文颂》的这个创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用交响乐来诠释儒家文化,就是填补空场之为。当然这不是说这个作品以后就成为中国文化的音乐符号和象征,我们不需要这样来拔高和瞎吹捧,但这件事情的开创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顺着这样的思路,人们可以做许多类似的创新。《茉莉花》需要保留,但《茉莉花》只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音符,一片绿叶,我们还需要《人文颂》,需要中国文化繁花似锦的百花园。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研究。这些年我们国家的音乐团队走出去,到世界舞台上演奏的作品,更多的是古典乐曲和几十年前的作品,真正能够到国际舞台去和别人交流的当代作品很少。比如,现在歌剧唱来唱去还是《江姐》,还没有超过《江姐》的东西。《江姐》能够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民族文化包括民族音乐的元素在里面,《江姐》的唱段,有川剧的东西,有江南音乐的素材,有西北、东北的音乐元素,等等,最后汇成这么一个民族化的歌剧。这对我们今天做《人文颂》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总之,中国文化、中国音乐走出国门,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是大有可为之事。

  第三点,做这件事水到渠成。

  也就是说,深圳做《人文颂》的条件是完全具备的。一个成功的先例,就是深圳前些年做的《神州和乐》,这部佛教交响乐各方面都很认同。我听过《神州和乐》的CD,看过《神州和乐》的DVD,很感动。后来又有机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听了深圳交响乐团的现场演出,感觉更不一样,乐团倾力演奏,众多僧人现场歌唱,共同传诵神州和谐之音,场面宏大,令人感动。《神州和乐》感动我们的是什么东西?是宗教?是天国?不是的,因为我们是无神论者。感动我们的,其实是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和谐文化,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这不是天国的东西,而是世俗的东西,人间的东西。

  《神州和乐》表现的是佛教题材,是宗教元素,实际上与世俗是有一定的隔膜的,如果宗教的东西都能够如此成功,那么,世俗的东西,儒家的东西,真正中国人的精神情结的东西,就更加容易成功。《神州和乐》打动人们的更多的是文化的元素,而我们要做的《人文颂》,表现的是儒家题材,完全是入世的、人文的内容,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大道上的主流的声音,因此就更加容易和人们的心灵沟通,人们更容易从这些方面去感悟《人文颂》的音乐元素,感悟这些音乐元素所要表现的儒家的人文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颂》的音乐表现手法,比《神州和乐》要宽广得多。

  因此,我认为,深圳有《神州和乐》成功的经验,有《人文颂》这么好的题材,再加上组织领导和专家支持的运作方式,不愁出不了精品力作,而且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人文颂》与《神州和乐》的交相辉映,功在当代,利在后人,大家值得为这件事情去努力奋斗。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吴怡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吴怡

原稿件来源:深圳新闻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