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专家讲述日本侵华档案发掘始末
“整理研究这些档案中最血腥的部分,使得我们很多专家都患上了抑郁症,无法解脱。”吉林省档案馆馆长尹怀近日向记者介绍说,吉林省档案馆近来发掘整理一批日本侵华档案,记录中华民族最苦难、最沉痛的一段历史,也是对侵华日军暴行的再次揭露。
吉林省长春市曾是日本侵华时期伪满洲国“国都”新京,也是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所在地,这里遗存有大量日本侵华时期的档案。
在吉林省档案馆,就存有10万多卷(册)日本侵华档案,90%为日文,主要包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伪满洲中央银行档案、唱片档案、伪满时期新京各重要建筑物图纸以及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及伪满洲国各机构形成的档案。
现年81岁、曾任吉林省档案馆历史档案处处长的赵素娟,自1948年起就在档案馆工作,曾经亲历日本侵华档案接收、整理的全过程。
赵素娟回忆,1953年11月,解放军某部驻长春部队为修理地下电线,寻找铺设管路,在伪满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偶然发现大量埋藏在地下的档案。
“当时这些档案装满了一卡车,由于长期埋藏,出土后档案大部分粘在一起,甚至烂成一团。”赵素娟说,根据日本战犯弘田利光在1954年的供述,1945年8月中旬奉宪兵队长平林茂树之命,将新京宪兵队本部及宪兵队司令部的公文档案于本部楼下锅炉内焚毁,未来得及烧的就埋在后边地下。
赵素娟说,被挖掘出来的档案就是那些来不及销毁的档案,是日本侵华铁证。档案被发现后,交由公安部门保管整理。1982年被移交给吉林省档案馆,开始进行系统性整理。
由于馆藏日本侵华档案数量庞大,档案基础状况较差,加之其大部分文字为古日文,翻译力量不足,吉林省档案馆接收这批档案进馆后,整理进度十分缓慢。据介绍,依靠吉林省档案馆现有力量完成全部翻译工作至少需要70多年。
时间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对档案研究人员来说,每天面对档案记载的日军烧杀抢掠、强暴妇女、屠戮儿童的暴行,直接目睹同胞当年的悲惨遭遇,使得他们背负强大的心理压力。
吉林省档案馆研究馆员陶敏自2013年起开始研究日军“向731部队‘特别移送’人员”的档案。这些档案记载关东宪兵队等军警机关不经法庭审判就将抓捕的抗日人士及其他人员“特别移送”到731细菌部队进行活体试验。
“这一年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惊、愤怒和压抑,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侵华期间所进行的细菌战和人体试验的兽行,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陶敏说,现在每工作一段时间,都需要停下来休整一会儿,平复心情继续工作。
即便如此,吉林省档案馆对这些档案的发掘整理并未停止,并陆续公布关东宪兵队向“731部队”实施“特别移送”情况的档案,反映“731部队”在新京、农安进行“防疫”活动的档案以及日伪征用劳工等档案史料。
2014年4月,吉林省档案馆再次公布一批最新整理的日本侵华铁证,包括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731部队“特别移送”、残酷奴役劳工、日军暴行、对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镇压东北抗日联军、审讯和虐待英美战俘等内容。
“吉林省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档案整理研究”项目负责人庄严说,这些档案有的对日本侵华罪行提供了原始证据,有的对早已被国内外公认的罪行提供新的佐证。
据档案馆副馆长穆占一介绍,目前公布的这些档案所显示的日军侵华事实还只是冰山一角,大批的档案内容还将会在后续的工作中重见天日。
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吉林省档案馆藏日本侵华档案整理研究”已被立为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吉林省档案馆也与吉林大学组建40多人的专门研究团队,对馆藏日本侵华档案进行整理研究。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杀戮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残酷的杀戮。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让后人记住这段苦难的历史。”吉林省档案馆馆长尹怀说,档案工作者将继续深入挖掘、研究日军侵华罪证,承担起档案人的历史责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