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台湾地区积极防控H7N9禽流感  >   禽流感知识  >   正文

如何预防H7N9禽流感

2013年04月16日 10:23 来源:39健康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一、不吸烟,多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副主任梁伟峰在分析H7N9死亡病例时曾表示,将目前的H7N9病例收集起来,死亡患者8名,其中7名是男性,通过分析患者的生活史,吸烟是个关键词,其中一例吸烟20年,一例达38年。他猜测:“吸烟的病人,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可能容易感染病毒,受到‘攻击’。”他在分析H7N9发病特征时还表示:“这次感染,有非常奇怪的现象,早期病人好像没什么感觉,但是到了7到11天毛病突然加重,大部分病人还是呼吸衰竭,因为它侵犯的主要部位是肺部,肺部氧合能力差了,接下去心肺能力差,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少吸烟或者不吸烟,保持肺部健康是抵抗H7N9病毒的重要前提。

  同时,加强锻炼,注意春季保暖,注意休息等也是保持或者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手段。人体免疫力是人体抵抗外部病毒抵抗的最大防线,只要病毒不能突破这条防线,人体就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二、注意饮食卫生,肉类烹饪注意煮熟

  部分营养学专家认为,并无任何研究能够明确证明饮食对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帮助,在H7N9疫情出现时,老百姓不应当期待通过吃某种食物来提高免疫力,而是应当一如既往保持多种类的丰富膳食,通过平衡膳食的方式多样化摄取营养物质,不挑食偏食,才能对于人体免疫力的保持有帮助。同时,在烹饪的时候应当注意将肉菜洗净,尤其是禽肉、猪肉等肉类,烹饪时一定要注意高温加热,将肉煮熟。目前的研究证实,H7N9病毒在煮沸状态下2分钟即可死亡,因此避免食用生食,以熟食为主较好,烹饪时应使菜肴在100摄氏度以上至少2分钟,以保证杀死食材中存在的细菌和病毒。

  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打喷嚏的时候一定要捂住口鼻,打完以后应当立即使用除菌型的香皂或者洗手液洗手,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注意随时洗手,而不是以湿巾擦手来代替洗手。注意保持空气流通,如果室外空气质量较差,在开窗通风时应当选择将窗户稍微关小,开窗时间减短,当仍应注意定期开窗。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开去花鸟市场、养鸽场等禽羽类动物多的场所,外出到人多的地方时应当注意戴口罩。使用口罩后也应当勤洗口罩,并注意用开水消毒。

  四、保持良好的家居卫生

  注意保持良好的家居卫生也是保护健康的重要手段。平时应当注意除菌除尘,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等湿气较重的地方更易滋生细菌,对人体免疫力造成严重威胁。注意保持家居干爽整洁,常换洗床单被套、地毯、窗帘等家居用品,常晒被褥与衣服,尽可能地杜绝细菌病毒的侵害。如有必要,还可使用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作为消毒剂对家居环境进行消毒,但消毒过程应当在咨询当地疾控中心或卫生管理部门后,在专业指导下进行。

  五、发现症状应当及时就诊排查

  当发现自己有咽痛、流鼻涕、咳嗽、低热等流感疑似症状时,在非常状态下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做病毒排查和早期治疗,以免拖延病情,造成严重后果。同时,周围如果出现症状,应立即劝诫对方就医,或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

  39健康网健康提示:

  目前,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卫生厅发布了一系列“中医预防H7N9法”,包括中药茶饮、中药煎服和中药香囊佩戴三种方法,但有关中西医专家仍对中药茶饮、中药煎服的药效表示怀疑。以钟南山为首的专家认为,目前并没有开展对板蓝根预防H7N9效果的实验,所以不清楚板蓝根对预防H7N9是否有效,钟南山表示:“实验发现,对于预防H1N1、H3N2,板蓝根确实有些有效成分。”但很快地对板蓝根的预防效果作出结论是不恰当的。

  同时,在微博上,以@非典型医生为首的职业中医师表示反对滥用板蓝根来预防H7N9,他在微博中表示:“作为一名执业中医师,我对用板蓝根预防H7N9持反对态度:1、从中医理论来说,板蓝根药性苦寒,如幼儿或年老体虚者擅自服用,可能会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免疫力下降,反增加得病风险。2、靠谱的中医,会对症下药,而不是万人一方。3、避免劳累,少去人群密集处,充足睡眠,不乱服中药。”

  因此,就板蓝根对于H7N9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来说,官方与专家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左意见,老百姓不妨将板蓝根作为安慰剂服用,切不可过分迷信板蓝根的用途,从讲究卫生的角度预防H7N9才是最好的方法。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郭碧娟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