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
沈阳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地处辽东半岛的腹地,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宁省的省会,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9区3县1市,户籍人口693.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92.3万人。国土面积12980平方公里,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属北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大,四季分明。
沈阳自然条件良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集工农贸和金融科技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载体,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拥有密如蛛网的航空、铁路、公路运输网络,成为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较高,已被国家列为先进装备制造基地试点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多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沈阳又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清初曾建都于此。沈阳故宫、清福陵、昭陵等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经济发展综述】
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这是10年来增长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7亿元,增长14.2%;第二产业增加值940.5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849.5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49.5∶44.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8.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并连续第4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地方财政支出首次超过200亿元,达到200.2亿元,增长27.9%,政府对宏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改变多年低速增长格局,农业效益有较大提高。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9亿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365.4万吨,增长29%;水果产量10.7万吨,增长18.2%;蔬菜产量206.6万吨,下降19.3%。肉类总产量59.5万吨,增长26%;禽蛋产量37.9万吨,增长26.5%;牛奶产量18.8万吨,增长50.7%。水产品产量14.2万吨,增长6.8%。新发展富民经济小区697个;千元高效田面积16万公顷,增长9.1%。重点强化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工作,农业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迈进。年末,全市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0个。耕地全部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16.3万公顷,增长1.2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84个,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161个;拥有绿色食品79个,有机食品6个。工业立市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7.7亿元,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增长36.1%。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1120亿元,增长34.6%;轻工业完成产值373亿元,增长41%。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5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工业领域拥有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63种,其中国家级名优产品5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6亿元,增长37.1%;实现利税总额91.8亿元,增长27.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9.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9%,亏损企业实现减亏1.7%。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71.4亿元,比上年增长66.7%,新增固定资产593亿元,增长31.4%。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贸易业零售额677.8亿元,增长12%;餐饮业零售额108.2亿元,增长14.1%,是近4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吃、穿、用的商品零售额同步递增,增长速度分别为12.1%、11.6%和12.4%。个体商业经济表现得最为活跃,全年实现零售额418.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1.8%。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进一步加快,中高档消费品销售实现较快增长。居民消费物价总水平适度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全年吸引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2亿美元,增长71.7%,外商直接投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67个。进出口总额5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进口总额28.5亿美元,增长26.3%;出口总额24亿美元,增长19.8%,产品已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区域已扩展到近160个国家和地区,同世界上11个国家的12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43亿美元,增长29.1%。全市金融机构及网点1155家,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3050亿元,比年初增长9.8%,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46亿元,增长7.8%;年末贷款余额2295亿元,增长11%,全年剥离人民币不良贷款97亿元。全年证券市场成交额1297亿元,其中,国家债券成交额137.8亿元,股票成交额1122亿元。保险机构及网点65家,保险机构累计承保金额7182亿元,增长49.9%。实现保费收入61.4亿元,增长29.6%;支付各类保险赔款总额16.8亿元,增长80.4%。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13815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332元,增长15.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24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4347元,增长13.8%,是199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城市环境治理】
2004年,全市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经过治理,全市日处理污水90万吨,污水处理率69.2%;日处理生活垃圾391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0.1%,进入全国安静程度最佳城市前10名;加强城市水系建设,一批人工湖相继建成,城区空气湿度达到56.9%。全年共拆除烟囱1003根,锅炉房311座,推广民用型煤1.8万吨,烟尘控制区达标覆盖率保持100%。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到301天,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年新增绿地1871公顷,其中新建居住区绿地340公顷。全年植树431.2万株。2004年末,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992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35.1%提高到38.1%,人均公共绿地9.8平方米。2004年晋升省级园林城市,并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是沈阳历史上继2003年之后城市建设又一次大投入、大变化、大发展的一年,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荣获“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称号。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60.3%。其中,南北金廊建设取得可喜进展,中央都市走廊雏形已经形成;东西方向沿浑河两岸城市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已建成8.2公里的大堤路和32公里的滨水路。改造建大公铁立交桥,高标准建设了胜利大桥等桥梁9座,全市永久性桥梁达到221座。完成335条二级以下街路、269万平方米的小巷改造工程;建设1500公里农村公路,村村通油路已完成96.3%。年末,全市市区道路总长度3073公里,总面积4448万平方米。浑南面貌显著改观,新区绿化率达到36.8%。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贫困群体倾斜。2004年末,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8.5万人,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3.7亿元,年末有14.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175.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31.2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为67.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发放了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全年有7.8万户、16.6万城镇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6亿元。城市低保标准由205元上调到220元。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52个,床位7202张,收养各类人员5401人。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投入使用。全年通过发售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357万元,接受社会捐款1100万元。
【科技事业】
2004年,成功举办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和“科学、创新、振兴”为主题的中国科协“东部论坛”暨首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第二届世界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以及规模空前的东北亚高新技术及产品博览会,科技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全市承担国家863、科技攻关、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61个,举办重大科技活动32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快速发展,浑南新区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98个国家级创业中心综合评比中名列第8。实现高新技术产值92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752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301项,
包括国际领先76项,国际先进225项;达到国内水平451项,包括国内领先301项,国内先进150项。551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各类技贸机构技术贸易成交额35.16亿元,增长15.7%。专利申请3898件,专利授权2176件。
【屡获殊荣】
2004年是沈阳市喜事连连、捷报频传的一年。沈阳市被评为“2004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进入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前10名,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获“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称号,“一宫两陵”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获得200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权等等,沈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