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
鞍山市坐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中部,地处辽宁中部城市群之中,在沈阳和大连的连接带上,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素有“钢都”之称,是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3个县(市)以及铁东、铁西、立山、千山4个城区。全市土地面积9252平方公里,总人口34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6.1万人。鞍山矿产资源举世闻名,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铁矿储量占全国的1/4,菱镁矿储量占世界的1/4,居全国之首,滑石、玉石储量亦居全国之冠。农产品、地热资源、各种非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鞍山是融自然风光、宗教文化、温泉康复、冶铁历史和满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千山、国家4A级旅游景点玉佛苑和国内知名的汤岗子理疗温泉等旅游资源,是全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又是全国卫生城市。鞍山交通便捷通畅。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哈大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捷、道路通畅,是全国畅通工程A类一等模范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供电、供水充裕,互联网、电讯、商贸、住宿等基础设施标准高,服务设施完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自来水和煤气普及率均居全国前列。
【经济发展综述】
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9万元,增长26.9%。全年实现税收收入98.2亿元,增长43.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7.5亿元,增长34.4%。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3万公顷,增长8%;粮食总产量120万吨,增长10.6%。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累计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其中,海城市富有植物油厂晋升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鞍山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零的突破。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7家,资产1143亿元。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以钢铁工业为主体,装备制造、轻纺、矿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一个基地、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36亿元,增长51.4%,实现利润115亿元,增长3.5倍。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经过近几年大规模技术改造,主体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其产品不仅附加值高而且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出口钢材居全国钢铁企业之首。目前鞍钢已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前8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8亿元,增长23.6%。大项目个数和投资额比上年大幅增加。2004年,城镇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和农村)73个,比上年多18个,完成投资额106.8亿元,增长39.2%。其中计划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40个,比上年多8个,完成投资94.6亿元,增长35%。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4.8亿元,增长13.8%。消费品升级换代加快,消费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汽车销售额3.7亿元,增长38.7%,其中以居民为主的汽车零售额2.9亿元,增长86.4%。石油及制品实现零售额2.4亿元,增长51%。文化办公用品实现零售额3162.3万元,增长1.9倍。天兴百盛、新一佳、国美电器、鸿伟超市和百世特五家大型连锁店和超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36.4%。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2元,增长11.1%;人均家庭总支出8550元,其中消费性支出6859元,增长7.6%。全市职工人均工资11057元,增长24.6%,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402元,增长21%。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由上年的70部提高到97部,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由上年的17台提高到24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4253元,比上年增加253元,增长6.3%。
【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合同直接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1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增长38.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3个,完成投资1.4亿美元,占全部直接利用外资的69%。外贸出口创历史新高。全市外贸在钢材出口的强劲推动下,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完成外贸出口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倍,创历史新高。其中对美、韩、欧盟、日本4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达到8.2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美国取代韩国成为鞍山市出口的主要国家。机电产品出口继续扩大,全年完成8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倍。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已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常性的经济往来,同国外20多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旅游业发展态势强劲。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90万人次,增长21%;国内旅游收入46.9亿元,增长24%。接待海外游客5.9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4216万美元,增长31%。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扩建城市道路面积9.1万平方米,新扩建道路长度4千米,新增人行道面积4万平方米,新建排水管渠7千米,大修柏油路10.2万平方米。全年栽植乔灌木55.17万株,栽草坪15.67万平方米,栽植花卉35.6万株,城市绿化栽大树1万棵。新增绿地面积10.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5.8%。建设城镇住宅100.1万平方米,改造居民小区52个。完成了兴盛路、深营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平均减少2%,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4万吨,比上年减少300吨;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6.9万吨,烟尘排放量4.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粉尘排放量8.3万吨,比上年减少1000吨;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57天;功能区噪音基本达标。
【地企合作】
大力支持鞍钢改革发展,地企合作迈出新步伐。坚持地方与鞍钢高层联席会议制度,在支持鞍钢西部新区建设、铁矿资源保护开发、推进地企合作等9个方面,明确22项工作内容及具体目标。出台了《关于支持鞍钢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若干规定》。以2003年鞍钢上缴地方税收为基数,用新增财力的50%建立支持鞍钢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鞍钢重大项目建设的配套补助。促成鞍钢购并市第一轧钢厂和冷弯型钢厂等地企合作项目,冀东水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1000万吨铁矿石采选项目开工建设。鞍钢血站划归地方管理,与鞍钢签订10家医疗保险机构属地化管理移交协议,鞍钢剥离办社会职能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7家。全年完成科技成果84项,其中,国际领先的2项,国际先进的11项,国内领先的33项,国内先进的36项。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40项,成交金额1.5亿元,增长0.6%。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101件。文化事业繁荣。2004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全年演出1000余场,观众100万人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80个;有公共图书馆9个,接待读者81万人次;全年共组织10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8场大型文化广场演出,观众达20万人次。30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图书销售额完成5484万元。卫生事业继续发展,疾病控制成效显著。全市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41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1个,个体、私人诊所1205个,总床位1.71万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59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5639人,注册护士5474人。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0个,卫生技术人员621人;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79人。以街道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覆盖面达7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率100%。计划免疫工作成效显著,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98%,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85%,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92.4%。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健身活动32次,有体育健身小区170个,公益性体育场馆3个。在2004年的国际赛场上,鞍山籍运动员共夺得7个冠军。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3项4次。
【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工作成果显著。2004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4.5万人。及时足额发放社会养老保险金14.7亿元,增长10.5%;发放失业保险金2.7亿元,增长35%。全市把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从政策和制度上为困难群众提供规范化的救助,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突出困难作为工作重点,年末保障人数10.1万人,保障面5.8%,月人均救助额85元,通过加强动态管理,基本保证了应保尽保。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12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9%。职业技能培训7万人,就业培训率达到60%。有17.4万人通过并轨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被评为“全国十大创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