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
丹东是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北依长白山脉,南临黄海,隔江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相望。土地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2.9平方公里。辖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和振兴、元宝、振安3个城市区及1个国家级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有满、蒙、回、朝鲜等36个少数民族。总人口241万人,市辖区人口75.2万人。丹东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交汇点,与朝鲜半岛有210公里的边境线,具有沿海、沿江、沿边的独特优势。丹东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7—9℃,年均降水量900—1100毫米,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湿润的地方,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丹东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65.9%,木材蓄积量4010万立方米。已发现的矿藏资源有56种,其中,硼储量3亿多吨,占全国固体硼矿储量的94%。全市水资源总量8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全省人均水平的4倍多,水质优良。丹东境内海岸线长93.3公里,海域面积36万公顷,淡水水域面积12.3万公顷,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良好条件。丹东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化纤、大客车、车桥、新闻纸等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丹东境内有华能、水丰、太平湾等各类发电站十几个,集水电、火电、风电于一身,是辽宁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之一。人参、板栗、山楂、草莓、对虾等多种农林土特产品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草莓、板栗和贝类养殖等3个特色产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丹东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境内江、河、湖、海、山、泉、林、岛等自然景观齐全且各有特色,有国家、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17处,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末,鸭绿江、五龙山、凤凰山、天桥沟、天华山5个旅游景区跻身国家4A级景区行列,太平湾和大梨树景区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丹东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已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全市公路总长4034公里。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连接,莫斯科—北京—平壤的国际联运列车途径丹东出入境。民航机场可起落大型客机,与全国15个主要城市通航。丹东港是我国北方天然不冻良港,万吨级深水泊位9个,年货物吞吐能力1100多万吨,已同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个港口开辟了海上航线。
【经济发展综述】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丹东市生产总值290.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128.1亿元,增长14.9%。人均生产总值12050元,增长16.9%。财政、税收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总额27.8亿元,增长19.1%。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增长2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1亿元,增长3.9%。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5亿元,增长9.1%。种植业结构呈现新变化,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由上年的71.6∶28.4调整为75.4∶24.6。粮食总产量81.1万吨,比上年增长5.6%。牧渔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13万吨,增长10.6%;奶类产量1.85万吨,增长24.1%;禽蛋产量6.54万吨,增长14.8%;水产品产量35.7万吨,增长15.6%。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1.1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增长26.1%。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77.1亿元,增长26%;实现利税17.8亿元,增长38.5%,实现利润8.4亿元,增长81.4%;亏损企业亏损额1.41亿元,比上年下降26.2%。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产品销售收入135.7亿元,实现利税14.96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的79.6%和84.2%;新产品产值29.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15.5%上升到16.2%;出口产品交货值38.9亿元,占规模工业销售产值的21.7%。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7亿元,增长35.3%。城镇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67.9亿元和21.8亿元,分别增长40.7%和20.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17.2万平方米,增长25.5%;商品房销售面积68.36万平方米,增长25.2%。交通运输量较快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38.6亿吨公里,增长15.4%;完成旅客周转量13.7亿人公里,增长23.6%;港口吞吐量1074万吨,增长47.7%。邮电通信业发展速度趋缓。全年完成邮电营业收入10.7亿元,增长4.9%。年末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6.1万门,增长8.1%;本年新增6.48万门,下降27%;城乡固定电话81.1万部,增长11.2%;移动电话用户56.3万户,增长9.7%;互联网用户19.2万户,下降10.9%。消费品市场活跃兴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5.4亿元,增长15.2%。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5%,居全省首位。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0.1亿美元,增长20.9%,其中出口完成13.1亿美元,增长24.4%。完成对朝贸易进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增长17.2%。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646万美元,增长63.1%。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旅客586万人次,增长36.1%,国内旅游收入37.9亿元,增长32.9%;接待入境人数8.1万人次,增长24.6%,旅游创汇2754万美元,下降24.6%;旅游综合收入40.2亿元,增长32.7%。金融业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9.1亿元,比年初增加41.3亿元,增长11.9%。其中储蓄存款293.7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亿元,增长9.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32.8亿元,比年初增加25.3亿元,增长12.2%,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上年下降5.73个百分点。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36亿元,增长18.1%;赔款给付金额1.93亿元,增长14.1%;保险金额376.9亿元,增长8.4%。居民收支增长。全年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9541元,增长19.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12237元,增长15%。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039元,增长10.1%,年人均消费性支出5200元,增长5.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增长9.7%,农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5元,增长6.4%。
【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20项,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88项,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8亿元,增长29.3%。全年获得科学技术成果45项,获得科技奖励项目39项。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农村控辍保学工作力度加强,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3%以内。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撤并中小学70所、下伸点17个,新发展中等以下国有民办和民办学校7所。各级教育普及率达到较高水平,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普通初中入学率99.8%,普通高中入学率78%,高考升学率89.1%,高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校8808人,比上年增长17.3%。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城乡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市5个文艺表演团体演出213场。8个文化馆、62个文化站,全年举办各种展览163次,组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663次。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基本完成。广播人口覆盖率96.3%,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6.9%。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显著,9个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预防保健工作不断加强,传染病总发病率和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参加省以上体育竞赛15项次,获奖牌113枚,其中金牌28枚、银牌37枚。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2004年丹东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毽球城和篮球城”称号。
【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公路建设与养护总投资4.55亿元,完成路基改造513公里、黑色路面577公里、桥梁工程263座,投资总量创历史新高。全市农村完成公路网建设516公里,又有85个行政村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城市道路大修和街巷路改造实现历史性突破,完成市区35条街路的大修改造。三号干线道路拓宽工程实现简易通车,集中改造5片棚户区,城市新气源万通焦化厂建设项目完工,已点火试运行。城市园林绿化植树53万株,新增公共绿地14.4公顷,现有园林绿地面积180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2%。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20个,治理总投资22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废水、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4.2%、96.8%和89%,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6%,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达Ⅱ级标准。
【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6.8万人,全市有6.45万人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组织免费再就业培训2.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9.2%,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全市养老保险48.9万人,增长1.9%,其中职工33.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34.7万人,增长13.2%;参加失业保险26.3万人,增长2.4%。工伤保险14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6.7亿元,支付养老金9.7亿元,确保了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34万人,发放保障金5600万元,发放各类救济补助款3199万元,救济各类人员15万人次。全市各类福利院收养人员5213人。社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建立社区服务中心85个,社区“一站四室”达标率达到70%,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