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概况】
铁岭位于辽宁省北部,南与沈阳市、抚顺市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和通辽市为邻。全市区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辖银州、清河2区,调兵山、开原2市,铁岭、昌图、西丰3县和铁岭经济开发区,有89个乡镇,13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175个村。境内有汉、满、朝鲜、回、锡伯等31个民族,人口300万人。铁岭物华天宝,已探明各类矿产36种,是辽宁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矿主要是煤炭,储量22.5亿吨,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的铁法煤业集团核定生产能力2199万吨,2004年生产能力达到2162万吨。电力企业铁岭电厂、辽宁清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东北电网的两大骨干电厂,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时,2004年发电量137.6亿千瓦时。水力资源丰富,境内辽河干流170公里,全市有水库96座,地表水存量和地下可利用水资源存量34.6亿立方米。铁岭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辽北粮仓”之称,出口量占全省2/3,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基地。铁岭人杰地灵,是文学巨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关外祖籍,后四十回作者高鹗、中国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的故乡,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曾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书;铁岭涌现出奥运冠军陈跃玲、孙福明,世界冠军阎红、吕刚、刘宏宇和全国著名笑星赵本山、潘长江等知名人士。
【经济发展综述】
2004年是铁岭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一年,提前1年实现“十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6.1亿元,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8.8亿元,分别增长11%、26.3%和11.7%。实现人均生产总值7204元,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7亿元,增长23.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4亿元,增长15.8%。旅游总收入7.9亿元,增长27.4%。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27亿元,分别增长16.1%和11%。农民人均纯收入34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4元,分别增长11%和2.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38.2亿元,贷款余额226.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9.1亿元和21.2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7‰。
【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全年引进域外投资项目496个,到位资金80.4亿元,其中生产加工型项目到位资金占84%;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8家,增长26.3%;合同外资额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09万美元,增长6%,招商引资的水平和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辽西北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到国家和省支持的各种资金17.6亿元,其中用于基本建设和事业发展的资金6.86亿元。外贸出口8125万美元,增长40%;外派劳务2200人,增长25.7%。组建了铁岭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极大地方便了进出口企业和出国出境人员。
根据铁岭与沈阳经济和社会事业有着极大配套性和互补性的实际,按照整合优势、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沈阳、铁岭两市多次磋商,就签订《沈阳市人民政府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经济合作的协议》达成一致意见,确定沈阳、铁岭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根据这个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铁岭将主动承接沈阳经济辐射,共同建设沈阳经济区,促进两市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土地延包等政策,积极稳妥地进行农村税费等项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粮食总产量31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水稻38.5万吨,玉米255.9万吨,分别增长65.7%、28.3%。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项目12个,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0户,其中国家级和省级5户,全市农产品加工总量230万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产业化基地140多个,总面积发展到20万公顷,订单农业已发展到14万公顷。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畜牧业倍增计划”,年末,牛存栏66.1万头,增长7.1%;羊存栏35.7万只,增长10.5%;猪存栏136.7万头,增长13.3%。全年肉类总产量48.3万吨,牛奶产量6.7万吨,分别增长11.3%、55.8%。种植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专用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5.9万公顷,油料产量11.5万吨,蔬菜241万吨,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为79∶21。年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达到50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0个。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土石方6344万立方米,建设农建重点工程280多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万公顷,植树6517万株,造林面积1.6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8%。
【工业经济】
大力营造工业强市的发展环境,坚持改革、改组、改造相结合,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服务扶持力度,全市工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3.3亿元,增长28.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的33.9%。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5.9亿元,增长35.5%;实现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长29.9%;实现利税13.3亿元,增长10.5%。115户国有企业实施了各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改革面93.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得到初步理顺,第一批5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划归市国资委管理。铁西工业区开发改造取得较大进展,已经有5个项目入驻;制定橡胶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方案并开始对外招商;启动建设44个县乡工业园区,落户企业820户,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4.8亿元,开发新产品160项,实现新产品产值12亿元。积极推进名牌战略,有12个产品获省级名牌。
【民营经济】
制定出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2.4万户,其中全年新增9000户,年末从业人员44万人。实现增加值90亿元,增长28.6%。实缴税金9亿元,增长38.5%。完成出口交货值5.9亿元,增长20%。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5亿元,增长52.9%。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城乡建设】
2004年,全市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投入3.6亿元,修建道路38条、71.8万平方米,修建排水设施17.4万延长米,新增路灯6493盏,修建较大型广场、游园3个。中心城区投资7.44万元,维修、扩建8条主次干道和5条街巷路,新建黑色路面15万平方米,排水设施8258延长米,维修黑色路面及方砖2万平方米,植树31.3万株,新增绿地20.9公顷,新增公共绿地10.1公顷。城市供水综合能力19.4万立方米/日,自来水用水普及率79.1%,供水管道长度增加13公里,年供水总量3489万立方米;城市供气总量1526万立方米;新增煤气用户5274户,燃气普及率81.9%;城市供热能力1025兆瓦,供热总量630万百万千焦,供热面积77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住宅42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占地面积51.6万平方米。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脏乱差现象有较大改变。加大土地经营力度,全市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全部实行招拍挂,市本级获得直接收益首次突破1亿元,同时追缴历年拖欠的土地出让金3185万元。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查处违法用地案件163件,清退土地4.6公顷,偿还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1365万元。完成15个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的修编,村镇基础设施和村容镇貌得到较大改观。交通建设又有新进展,完成村通油路工程421公里,建设桥梁86座,102国道平顶堡至毛家店104公里二级路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重点污染源进行专项整治,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和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各类保险总参保人数117.4万人,其中新增22.4万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做实。全年筹集资金4亿多元,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发放。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为近7万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发放失业金1.5亿元。为全市414户无力参保的集体企业1.2万名退休职工按低保标准发放生活费。全市农垦企业在职及退休职工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畴,离退休金及遗属生活费全部实现社会化发放。将市直困难企业、并轨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计5.7万人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偿还并轨人员债务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偿债率达95%。实行城乡就业统筹,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组织34家培训学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3万人、农民1000人。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发放小额贷款756万元,实现实名制就业5.7万人。筹集扶贫帮困款物折合人民币3782万元,帮扶3万困难户、7.2万人,为城市低保户减免取暖费和为城市平房户发放取暖补助248万元,为150户农村特困户建房,兴建9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1万人,城市保障金实际发放标准人均每月提高10元。同时提高老工商业者的养老保险待遇。
【社会事业】
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意识进一步增强。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24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5项,其中铁丰大豆29号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引进农业新品种5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20多项。新增民营科技企业60户,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2户,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1.5亿元,增长22%。加强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33个。人才工作出现多年未有的好局面,全年接收安置具有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450人,在省内外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216次,6042人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法国南希、上海芦湾区等地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执行引智项目28项,新征集引智项目66项,铁岭农科院被评为省首家国家农业引智示范基地。“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取得新进展,全年选调506名农村优秀青年到高校脱产深造。教育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农村公办教师工资全部实现县级统筹,工资发放标准有大幅度提高,基本解决前3年的工资拖欠。铁岭市发起的“春晓工程”在全省推广,调整撤并农村小学234所,新建学校20所,改造危房近10万平方米,高中阶段扩招1786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有新的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得到改善。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成功地举办第二届国际民间艺术节暨第二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积累了按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铁岭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开工建设新图书馆,修复银冈书院。积极推进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以国债建设项目为重点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以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竞技体育再创佳绩,铁岭籍运动员李卓、孙福明分获雅典奥运会银牌和铜牌。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电视大厦已完成主体工程,改建电台调频发射塔,进一步扩大广播覆盖面。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出生性别比得到控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有很大提高。深入开展“手拉手”帮扶民族乡镇活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