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200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4.7亿元、16.3亿元和10.3亿元,分别增长14.8%、39.3%和20.4%。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5亿元,增长17.7%。粮豆产量50.7万吨,增长15.8%。生猪、黄牛年末存栏数分别为32.7万头和13.3万头,分别增长128%和23%。植树造林2733公顷,新开发果树面积720公顷。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福润食品、圣亚食品、凯祥鸭业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投入生产,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2004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68.4亿元,增长50.9%。国有及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由年初的34户发展到81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工业增加值4.38亿元,分别增长82.7%和202.5%,实现利税1.03亿元,增长84.7%。乡镇工业总产值实现53.5亿元,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5.1亿元,增长20.9%。商品流通市场繁荣稳定,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亿元,增长18.6%。集市贸易成交额5.57亿元,增长14.7%。对外贸易成绩喜人,全年实现出口供货总值3.61亿元,增长46.6%。财政金融形势稳定。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2亿元,分别增长25.7%和9.9%。储蓄存款余额27.4亿元,增长2.8%;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31.8亿元,增长2.3%;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34亿多元,增长6.8%。保险事业又有新发展,保险机构增加到5家。交通运输邮电事业发展平稳,全年实现公路客运量1452万人,增长9.5%;货运量266万吨,增长1.1%。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量7203万元,增长13.5%。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4869元,增长25.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732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支出2140元,增长0.9%;新建住宅45.4万平方米,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6.28亿元,拓宽改造新华路、102线过境路等12条主要街路,打通开原大街南出口,新建2座公铁立交桥,初步形成“三横三纵一环”的城区道路网。完成了顺风热力二期工程和供热管道改造,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全市集中供热面积25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植树10.2万株,新增绿地20.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660盏,主要街路全部实现亮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农村经济】
2004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568万元,水稻良种补贴400.7万元。全年粮食产量50.7万吨,创10年来最好水平。全市种植专用玉米8000公顷、玉米种子4667公顷、优质大豆4667公顷、无公害水稻6667公顷;新增蔬菜1333公顷,其中保护地933公顷;新开发果树面积720公顷。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进一步扩大。烟叶生产效益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全市落实烟叶面积7333公顷,实现烟叶特产税253万元,亩均纯收入407元。全市畜牧小区发展到60个,实现畜牧业产值18.4亿元,增长22.5%。完成农建骨干工程40项,引进推广一批新型收获和整地机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公顷,植树造林2733公顷,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8万人,促进了农民增收。落实党在农村的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
【招商引资】
2004年全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再创新佳绩,是成效最显著的一年。全年引进域外投资项目220个,到位资金13亿元。大项目招商实现历史性突破,共引进千万元项目54个,其中超亿元项目4个,5000万至1亿元项目11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户,实际缴资额21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3%;大豆分离蛋白、顺华饲料加工、朝龙亚麻生产、成品油库建设等一大批产业关联度高、牵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落户开原。外经外贸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出口创汇1609万美元,增长58%。
【第三产业】
2004年,全市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规范各类专业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维护了市场秩序。新都商贸购物中心建成营业,成为辽北最大的全封闭、多功能现代大型超级市场,增强了市场辐射能力。深化流通企业改革,出售盘活了站前宾馆、利生商店、金属回收公司等7户企业资产,妥善安置了职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新建了马大帅府,大清河开发一期工程全部竣工,象牙山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恢复了老城古城门和部分古城墙。成功举办首届开原旅游节,旅游节期间,签约项目11个,引进资金2.2亿元。
【民营经济】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2.6万户,从业人员7.4万人,分别增长23.8%和13.7%;实现增加值25.3亿元,增长54.2%;上缴税金1.52亿元,增长21.5%。民营规模企业发展到58户,占全市规模企业的93.5%。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
【社会事业】
2004年,完成省市科技立项5项,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推广新技术28项,引进新品种59个。认真贯彻《教育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小学7所,并将新城街所属学校划归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实行全市统筹。不断深化卫生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建设,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医疗救治能力,提高了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水平。发挥体育资源优势,承办了开原赛区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和铁岭赛区全国青少年篮球赛,开原体育场成为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唯一县级主场。实施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工程,实现城乡有线电视联网,进一步提高了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以城乡共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形成区域化共建格局,提高了城乡共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