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朝阳市

时间:2012-05-23 16:28   来源:辽宁省政府网

  【自然概况】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处冀、蒙、辽三省区交界地带,东邻阜新,北接内蒙古赤峰、通辽,南毗锦州、葫芦岛,西靠河北承德,全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6%。辖双塔、龙城2区、北票、凌源2市和朝阳、建平、喀左3县,共135个乡镇,1331个行政村。总人口33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4万人,农业人口247.5万人;汉族人口占92.4%,其余为蒙、满、回等少数民族。朝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丰厚,资源富集。城内现存有辽代、唐代修建的南、北双塔,有15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喀左“鸽子洞”,有名闻中外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和世界罕见的原始古化石、鱼、鸟化石和植物化石。朝阳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有益矿藏77种,其中优势矿种17种。锰储量居东北之首,是国内8大黄金产地之一,

  是全国最大的膨润土生产基地,石灰石、珍珠岩、玄武岩、紫砂等非金属资源的规模及远景储量列全省首位。生物品种繁多,朝阳是全国大枣、杏仁、蜂蜜、花卉、辣椒的重点产区,是全省保护地蔬菜、食用菌、畜产品、干鲜果、小麦、棉花、油料、甜菜的重点产区。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沙棘林8万公顷。工业门类齐全,有一批在全国或同行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大中型骨干企业。交通便利,有锦承、沈赤、魏塔等6条铁路通过,101国道贯穿全境。境内的锦朝高速公路与京沈高速公路相连,大大缩短了与锦州港及沈阳、北京等地的时空距离。

  【经济发展综述】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健康、持续增长。呈现出一个历史时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最高、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最好、推进协调发展力度最强、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喜人局面,各项经济指标不仅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而且提前1年完成“十五”计划。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50亿元大关,实现1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增幅仅低于1985年的历史最好水平,居全省各市前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亿元,增长20.5%;第二产业增加值61.2亿元,增长22%,其中工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50.7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比发生重大变化,第二产业首次居于排头,标志着朝阳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这是在三次产业全面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十年来首次实现“二三一”排序。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538元,比上年增长16.7%。全年完成各项税收总额21.4亿元,增长32.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9亿元,增长37.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0.9亿元,增长15%。

  农业获得全面丰收,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稳定项目。集中力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亿元,比上年增长28%,畜牧业、保护地、林果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61.8%。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市以畜牧小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通过推广舍饲饲养、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畜牧综合防疫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措施,使猪、牛、羊、禽存栏和出栏均实现快速增长。畜牧业生产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30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已达37.4%。种植业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棉、油、果、菜等主要农作物获得丰收,其中,粮食总产量146万吨,比上年增产98%,是全市历史上第4个丰收年,也是“十五”以来的最高水平。棉花总产量3654吨,增长1倍;油料总产量2万吨,增长7.8%;水果总产量14.4万吨,增长80%;蔬菜总产量149.7万吨,增长13.9%。保护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4年末,全市建成并投入生产的蔬菜大棚20.7万个,比上年增加2.8万个。保护地面积达到1.55万公顷,增长19.8%。全市棚菜产量79.5万吨,增长19.5%。林业加大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坚持四季造林、多元化投入、封飞造林结合,实现了造林质量的飞跃。全年完成植树造林合格面积4.75万公顷,封山禁牧取得明显成效。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进展,连续6年获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先进市称号。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增速在全省一直名列首位。完成全口径工业总产值202亿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7亿元,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5亿元,增长23.1%;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增长46%;实现利税22.2亿元,增加8.8亿元。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建材及建机、绿色食品加工“三大基地”和冶金、化工、纺织“三大行业”建设取得成效,分别实现产值35亿元和72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个和23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26.4亿元,与上年持平。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增长24.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6亿元,增长33.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2亿元,增长33.6%;农村投资11.4亿元(不含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下项目投资额),增长32.4%。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里程48公里,普通公路里程5615公里。一批交通运输重点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场站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朝阳火车站候车室和北票客运站新建工程、改造工程当年启动,当年竣工使用。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9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96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1%和5.2%;公路货运量3488万吨,货物周转量12.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7.1%和8.2%。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年末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8.8万门,增长28.7%;城乡固定电话用户71.6万户,增长20.7%;全市移动电话用户52.4万户,其中新增用户14万户。城乡市场购销两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56.1亿元,增长17.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4.1%。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比上年上涨2.9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434万美元,按同口径比上年增长63.6%;全年出口创汇额1.32亿美元,增长183.8%。对全市出口贡献较大的企业仍是金达钼业、浪马轮胎、飞马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和新源钼业有限责任公司,4家出口企业出口额占全市总出口额的80.3%。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9.9亿元,贷款余额22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6.2%,其中,储蓄存款191.1亿元,增长13.3%。全市保险行业承保金额464亿元,增长116%;全年保费收入5.3亿元,增长20.8%;赔款及给付金额1.36亿元,增长32%。在岗职工人数略有增加。年末在岗职工21.2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0400元,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83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达到2415元,比上年增长31%。

  【社会事业】

  全年组织实施市以上科技计划117项,其中省以上科技计划42项。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295家。全市取得国家专利71个。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落到实处,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良好发展势头。普通高中招生数2.29万人,扩招比例22.1%。全市有1.4万人考入普通高校,录取率达到91.2%。燕都小学、辽河街小学、红旗路小学、胜利小学、文化路小学等新建、扩建、翻建工程相继完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困扰全市多年的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职业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实际招生比上年增加21%。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市6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全年共演出336场,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由市文化局组织创作,市话剧团与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联合上演的话剧《凌河影人》获中国文华大奖和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并捧回4个文华大奖单项奖。“凌河之夏”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物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有文物保护所8个,博物馆9个,向世界遗产申报委员会提交了将牛河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的申请,牛河梁遗址第16号地点发掘项目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疾病防控有效加强,药品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4个,实有床位9000张,卫生技术人员1.2万人。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体育场、全民健身广场建成投入使用。竞技体育取得可喜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走向普及。2004年全市运动员取得世界锦标赛2个第一名,共获得4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圆满承办了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男子举重锦标赛、辽宁省少年乒乓球比赛,举办了朝阳市第六届全民运动会及其他比赛。

  【基础设施建设】

  2004年,朝阳市仅中心城区基建投资就达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大凌河城区段整治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北大街改造全面推进,北塔广场建成并向市民开放,北大街棚户区大面积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燕都国际酒店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使用,提升了对外接待水平;东大桥主体工程、胜利桥明沟覆盖、火车站候车室改造、人行大厦、档案馆大楼、市二院门诊楼和站前广场、朝重广场全面竣工,中心城市增添了新的亮点。此外,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57条(处)、排水管线7.8公里、广场绿地13处,新增城市大树1.25万株、绿地48.8公顷,环城绿化面积1333公顷。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公路新铺黑色路面525公里,120个村通上了油路。

  【凌钢实现年产200万吨钢】

  2004年12月28日,凌钢集团实现38年来的梦想—年产200万吨钢的大目标。这是凌钢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跨越,标志着凌钢的综合实力已经跃上新台阶。200万吨钢这个数量级,是国内外钢铁行业评价一个企业规模、实力、发展后劲的重要衡量标准。凌钢作为全市工业企业的旗舰,多年来一直发挥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龙头牵动作用。他们创造推行的“整体优化、严细管理、低成本战略”,机制上的“三少三多”、“三个转变”,产品结构调整“一保三限”、“品牌战略”,管理运行模式上的“日清日结”制度,打造企业文化上的“人本理念”、“市场经济靠自己”的奋斗精神等,被全市工业战线和省内外同行业誉为“凌钢经验”和“凌钢精神”。200万吨钢目标的实现,是凌钢创业史上新的里程碑。

  【各项改革】

  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省考核任务量的95%,改制后启动生产的企业重现生机。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全市农业税全部免缴,农民实际负担水平降至零。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深入,矿业秩序整顿取得初步成效。事业单位改革迅速推进,市县两级263个中介类和经营类单位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撤并乡镇事业单位1066个,精简编制员额5096名,精简率分别达到52%和54%。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取消审批项目392个;全面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市级收费项目73个。

  (丁淑华)
编辑:王文英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