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消费政策,合理引导消费行为,确保居民消费率逐年提高。切实增强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努力做大经济规模。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注重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投资更多投向有利于结构调整的重大产业项目,围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一批重要产业功能区。优化生产力布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逐步建立功能完备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以提高运输保障能力为核心,加快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构筑便捷、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能源结构优化为导向,稳步推进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发展智能电网,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以供水防洪和水生态安全为重点,实施辽西北供水等重大工程,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辽宁作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核心,最大限度发挥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速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以特色产业基地和高新区为重要载体,依托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新兴产业集群和聚集区。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超前部署一批重大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抢占科技制高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专利成果转化率,推动由“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转变,建成国家重要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
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重塑辽宁工业大省形象。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为依托,以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重大装备成套能力为重点,培育一批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在全国同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的原则,推动冶金、石化等行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加工度,发展配套产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以发展工业产业集群为品牌、载体和突破口,走出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路,重点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领域,选择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和通信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大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检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强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小区(场)建设,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实施新一轮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培育一批全国百强县。坚持工业化主导地位,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和郊区至少形成一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产品资源,积极建立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优先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规划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聚集度高、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重点城(郊)区和服务业领军企业,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支持沈阳、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温泉、生态、工业等特色旅游,建成温泉旅游第一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统筹发展住宅地产、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主线,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转移为重点任务,以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以现有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促进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持我省城镇化水平居于全国前列。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逐步构建以中部城市群为主体,以沿海城镇带、辽西北城镇带为两翼的全省现代城镇网络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把农民工市民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突破口,加快放宽城市、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平稳有序进城就业,注重从制度上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
促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构建“双擎一轴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实现沿海重点区域率先崛起,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引领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域。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以同城化为突破口,推动重大改革先行先试,深入推进各城市间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成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区域。以打造沈辽鞍营产业带为重点,加快建设沈大经济带,促进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融合对接、深层互动,把沈大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建成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走在全省前列。强力支持突破辽西北,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力争五年实现大跨越,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发展机制。支持阜新争取获批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支持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切实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