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区传统宗教文化与现代生活和谐共生
新华网西宁3月30日电(记者樊永强、张进林、杨寿德)虔诚地点燃酥油灯,缓缓地推动大经筒,花上一天时间围绕五彩嘛呢石堆转经不停……从海拔4300多米的高山牧场出发,跋涉数百公里来到新寨嘉那嘛呢石经城转经祈愿,成了达罗老人每年春天里不变的旅行。
62岁的达罗是黄河源头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麻多乡的一位牧民,在藏历新年之后、牧场返青之前,他与几位邻居结伴,再一次来到距家乡400多公里的结古镇。
结古镇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也是整个玉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除了看病、购物、访亲问友,达罗一行的重要目的是拜访嘛呢石经城。
石经城位于结古镇东3公里的新寨村,海拔3600多米,约在公元1700年,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丘帕永(又名嘉那活佛)创建。
石经城是用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堆积而成。六字真言汉字音译为唵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佛经中解释为观音善行,常诵此咒或刻经则可利乐众生、功德无量。
在广大藏区,六字真言随处可见,多用梵文或藏文字母书写、描画、雕刻在建筑物门框、天花板、宗教器具、山岩和石板上,表达着藏族人民善良美好的心地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经过300多年不断堆积,新寨嘛呢石堆现已成为一座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以上、有超过25亿块嘛呢石的巨大城堡,其石刻经文数量之多、雕刻时间持续之长、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堪称“世界第一大嘛呢石堆”。
迎风飘扬的经幡,五彩斑斓的经石,高耸入云的白塔,长长排列的经筒——地处入藏公路214国道近旁的这座建筑,多年来已成为青、藏、川交界地区的宗教胜地,一年四季前来的香客和游客络绎不绝。
达罗一行抵达这里已有7天,他们打算继续待上一段时间。
每天早晨,达罗从旅馆里醒来,吃过糌粑,喝过酥油茶,就手拿转经筒,早早来到石经城。粗略算下来,达罗围绕周长超过700米的嘛呢石堆,每天转经都不下30圈。
达罗告诉记者,周而复始的转经不仅净化了心灵,也使他的关节炎和胃病“感觉减轻了许多”。
整个下午,石经城周围都是川流不息的行人。他们中有缓缓移步的老者,也有穿着入时的年轻人,每个人都神情肃穆,步履沉稳。几只寺院放生的牛羊,不时在人流中悠然穿行。
23岁的更噶卓玛在结古镇一家商场上班。临近傍晚,裹着彩色头巾、戴着遮阳口罩、一身牛仔靓装打扮的更噶也出现在转经的人流中。
“歇班的时候,常会走过来转转。”这位时尚的姑娘对转经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每天转上个把小时,会感觉神清气爽,工作中的疲劳一扫而光,即使遇到再烦恼的事,心情也会慢慢放松,这对身体是很好的休息。”
1小时的闲暇时光,对于和嘛呢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扎索老人来说,意味着可以从容雕刻出两块拳头大小的精美经石。
嘛呢石经城能有今天的规模,靠的是虔诚的人们每年每月每天源源不断地奉献。根据佛经的解释,不论是雕刻嘛呢石还是购买嘛呢石送到石经城,都意味着积德行善。
新寨村的许多村民,都是世代以雕刻嘛呢石为业。
识字不多的扎索从16岁时起,就一直雕刻六字真言,至今已有60余年。鹅卵石、石英石、花岗岩……一块块天然顽石在老人一下下精心凿刻下,立时有了生气和灵性。
青海玉树,地处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中心,是藏传佛教石刻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位于结古镇东南20多公里外的勒巴沟就是一座世间稀有的石刻文化宝库,从盛唐时期的佛教岩画到现今凿刻的嘛呢石,跨越千年的宗教石刻历史在幽深、静谧的沟涧中徐徐展开。
随着青藏高原藏族聚居区的持续开放,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开始频繁光顾这座神秘的“刻写在大地上的经卷”。尽管常年游人如织,但勒巴沟依然保持了她的恬静、古朴和原生之美。
25岁的才代吉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名导游,每年都要带30多个旅游团探访勒巴沟。“所有游客和当地人一样,都会细心呵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画。”才代吉说,勒巴沟是宗教文化的圣洁之地,也是传播文明和谐生活理念的一方净土。
在勒巴沟旅行,记者不时看到岩羊、白唇鹿、蓝马鸡等珍稀动物三五成群地觅食山野,与周围古老的石刻相映成趣。藏传佛教中万物有灵、禁止杀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遵行。
“整个玉树有200多处保护良好的寺院和宗教活动点,足以满足僧侣群众的信仰需求。”玉树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来西说,“实践也已证明,传统宗教文化在发展中能够与现代社会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