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北岸,故得名。东与本省海东地区和西宁市接壤,西与海西州相连,南与海南州隔青海湖相望,北与甘肃省河西走廊以祁连山为界。东西长413公里,南北宽261公里,总面积3.4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100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州总人口27万,藏、回、蒙、土、撒拉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7%。
自治州历史悠久,西汉开始设置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3年成立海北藏族自治区,1956年5月更名为海北藏族自治州。现辖祁连、门源(回族自治县)、刚察、海晏四县和35个乡镇及青海湖农场、托勒牧场、同宝牧场。自治州州府1993年七月从门源县浩门镇迁至海晏县西海镇,距省会西宁89公里。
自治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可利用草场4000万亩,有各类牲畜250万头(只),以生产藏系羊、牦牛、“大通马”而驰名中外。60多万亩耕地上,种植有青稞、油菜、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是省内主要的油料基地,每年可提供商品油1.2万吨,素有“门源油、满地流”的美誉。全州森林面积500多万亩,松、柏、桦、杨等木材蓄积量300多万立方米,是黄河等河流的水源涵养林,有30多种珍禽异兽和40多种中草药资源。境内有较大河流140多条,年进流量、年径流量58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0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水电装机容量70余万千瓦。祁连山被称为中国的“乌拉尔”,有金、银、铜、铁、铬、锰、宝玉石、石棉、煤炭等金属、非金属矿藏资源4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25亿吨,居全省第一;石棉储量1700多万吨,是省内唯一能湿法生产的优质棉种,有“祁连石棉甲天下”的美誉。
境内闻名于世的青海湖及鸟岛、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广阔壮美的草原森林、令人神往的原子城,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建国50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奋斗,艰苦创业,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资源开发,在稳步提高农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和第三产业,全州经济步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两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83亿元;畜牧业连续19年稳定发展,实现定居、围栏、棚圈、饲草料基地和人畜饮水“五配套”;农业连续11年丰收,1998年粮油产量分别达5038.8万公斤和2518.4万公斤,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279.76元和2035.92元,较1978年增长10.6倍和9倍,总产值达3.99亿元。以能源、冶金、石棉、农畜产品加工和建材为主体的工业快速发展,199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55亿元,已成为全州国民经济的顶梁柱。乡镇企业连续十多年保持了20%左右的发展速度,总产值、总收入于1995年突破亿元大观。第三产业也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第三产业总产值达3.28亿元,比1978年增长295%;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亿元,财政收入8079万元,比1978年增长7.46和5.68倍。全州95%以上的村社通了汽车,公路通车里程达1952公里,邮电路总长1634公里,其中光缆长度达138.54皮长公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达36%,中小学生入学率达95%以上,州、县、乡、村四级医疗保健网络和各种文化设施齐全,省、州、县级文明单位有400多个,文明户2万多户。如今的海北,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27万各族人民将创造更加辉煌、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