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抗战70周年  >   纪念台湾光复70周年  >   正文

厦门人白克:见证台湾光复典礼

2015年08月12日 16:00:00 来源:厦门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人物名片】

厦门人白克:见证台湾光复典礼

  白克(1914-1964),字明新,1914年出生于厦门,1933年,他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就读厦门大学教育系。

  进厦大后,白克参加“反帝大同盟”,积极写稿发表文章。他还与黄望青、苏祖徳等出钱出力共同创办了综合性刊物《展望》和文艺月刊《鹭华》。《鹭华》还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关注,并把它推荐到莫斯科《国际文学》社进行交流。抗日战争期间,白克积极投身抗战。抗战胜利后,他赴台湾,成为台湾光复后拍摄台湾光复纪录片的负责人。此后,他成为台湾电影界、文艺界的佼佼者。1961年,因导演《龙山寺之恋》,台湾警备司令部以“白色恐怖事件”为由,拘捕白克,1964年被杀,37年之后才获平反昭雪。(宁封娟整理)

厦门人白克:见证台湾光复典礼

白克一家子在台湾。

厦门人白克:见证台湾光复典礼

1945年10月白克(前右四)在台湾光复典礼上。

厦门人白克:见证台湾光复典礼

抗战时期的白克夫妇。

厦门人白克:见证台湾光复典礼

白克留下的台湾光复影像。

  今年,是台湾著名导演、台湾光复见证者白克的百岁诞辰。出生于厦门的白克,其一生如同他的电影一般具有传奇色彩。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亲历台湾光复的历史时刻,并制作了以台湾光复为主题的新闻纪录片《台湾省受降特辑》,这一纪录片也成为一部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此外,他的诸多作品在今日仍具有时代价值。本报记者特走访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先生,探寻白克先生的传奇人生,了解其为台湾光复作出的贡献,体会他作品中蕴含的浓浓爱国情。

  ●文/卢志明 张元媛 图/彭一万伊人

  1、见证台湾光复,创作《台湾省受降特辑》

  在采访中,彭一万先生指出,白克一生有许多传奇故事,但最有意义的是他见证了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的典礼,并将其拍摄制作为纪录片《台湾省受降特辑》。白克的这一作品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如今,海峡两岸人民所看到的日本侵略者在台湾受降的珍贵电影资料,基本都是当年由白克记录的。可以说,白克是台湾光复后新闻片和纪录片摄制的第一人,他为后人了解抗战历史和台湾光复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据了解,1945年底完成的《台湾省受降特辑》,从台湾送往南京、上海及南洋各地放映,反响热烈。新闻片中,台湾省受降主官陈仪在受降典礼后发表广播讲话:“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政府主权之下”。这显示了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事实和法理基础,“台湾省”这一称呼,也昭示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据白克昔日的属下陈玉帛先生回忆,白克完成《台湾省受降特辑》这一纪录片实属不易。当年白克受命参加并记录在台北市中山堂举行的“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但当时台湾的电影摄制条件比较落后,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都十分匮乏。因此,白克先生率领一批留用的日本摄影师和台湾籍的摄影新人,利用为数不多的仪器设备,拍摄陈仪抵台、日本总督签署受降书仪式以及台湾首届光复节群众狂欢的场面。在后期制作时,由于没有暗房,白克就在晚上加班,在厕所旁利用自来水冲片,白天在一小间办公室里晾片,再配音、接字幕,整整工作了一周,才完成了第一部纪录片《台湾省受降特辑》的洗印。

  2、传奇身世,在抗战中崭露才华

  白克先生见证台湾的光复,在台湾的电影史上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望他的一生,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白克出生在厦门,祖籍广西桂林。白家是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白晏清饱读诗书,是一位爱国志士,甲午战争时期反对日本侵台。父亲白萍洲是清朝的举人,中举后到南洋打拼,首创华文侨报,后支持孙中山反对清政府,在民国成立后曾任福建省实业厅厅长。年少的白克深受祖辈们爱国情操的影响,自小就埋下了心怀祖国的种子。

  在厦门大学就读期间,白克对戏剧产生很大兴趣,他创立了学生话剧社,频频出演舞台剧。毕业后,经广西省政府保送南京中央摄影厂学习。学成之后,白克先生到上海发展,其间有幸得到当代著名导演史东山先生的器重,拍摄了多部电影。

  为了在电影方面更有造诣,1937年,白克考取了国家公费留学考试,赴俄国莫斯科电影学院深造。但是适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需要大量的戏剧文化宣传工作者。白克为了国家,为了抗日救亡运动,忍痛放弃了留学深造的机会。他应广西白氏宗亲桂系军人白崇禧将军的电召,积极投身到西南抗战中去,在西南第五战区负责电影戏剧宣传工作。其间深入抗战前线,为抗日军民鼓舞士气,从而得到白崇禧将军的奖励和信任。因此,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被白将军派到台湾接收电影厂,担任记录台湾光复全过程的工作。

  白克先生的儿子白崇光在《白克导演纪念文集》中写到: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常冒枪林弹雨到前线搜集战地宣传资料,发表多篇战地通讯。正因为白克出色的表现,在台湾光复后他才能被选派到台湾,记录台湾光复的全貌。在采访中,彭一万先生还透露了白克矢志赴台工作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祖父白晏清是清朝台湾巡抚唐景崧幕下的得力人物,甲午战争时期,曾奋力抵制日寇侵占台湾。

  3、作品富含深意,独特视角成为不朽之作

  彭一万先生告诉我们,白克早在学生时期就崭露创作才华。1933年,白克就读于厦门大学教育系,他和黄望青、苏祖德等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出钱印刷、出力写稿,合力创办了综合性刊物《展望》和文艺月刊《鹭华》。这两个刊物都以反对国共内战、拥护抗日为宗旨,洋溢着青年们满腔的抗日救国热忱。在此期间,白克还因“反对国共内战,拥护抗日”的言论而被国民党以言论不当罪名拘捕,好在有父亲的保释,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白克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新闻片、纪录片和剧情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电影理论文集和影评。因此,他在台湾电影史上极富威望,被赋予了许多的光环:台湾光复后台湾电影制作的“开山祖”、台湾影评的“开路先锋”、台湾闽南话片“第一人”。

  从1946年7月起,白克在台湾组织拍摄了《今日之台湾》系列纪录片,他把这些影片带到大陆放映,让大陆人们第一次从影片上了解到台湾当年的面貌和风情,用影片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并且,由于白克年轻时期生活在厦门,精通闽南话,在1955年,他导演拍摄了第一部闽南话片《黄帝子孙》,这是台湾电影史上第一部闽南话片。影片告诉我们,无论是原来居住在台湾的或从大陆来台湾的,或远在海外侨居的,所有同胞都是黄帝的子孙。影片十分成功,使得白克声名鹊起。台湾著名演员小艳秋在《我的恩师白克导演》一文中说:“演白导演一部戏,等于演其他导演十部片,让我学到很多。”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王怡然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王怡然

原稿件来源:厦门日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