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65年前的8月,日本政府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难以忘怀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65年前,日本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战争是一次空前的、惨绝人寰的浩劫。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彻底打败侵略者,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和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缅怀为祖国赴难、壮烈殉国的抗日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寇暴行,罄竹难书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一场企图灭亡全中国的侵略战争。记得l939年,日本侵略军在湖南乱轰乱炸,我的家乡湖南衡阳沦入日寇手后,衡阳人民陷入了侵略者的魔爪之中。日本鬼子大肆洗劫,肆无忌惮地烧杀抢奸,给湖南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一是烧。衡阳县城西门外,都是居民集住地,所有的房屋全被烧光!其中有我岳父世代居住的房屋。衡阳县城东的东门村,有200多户村民被迫背井离乡,扶老携幼,弃家逃难。在他们逃往桂林的路上,绝大多数被日军的飞机活活炸死。剩下的几个重病在身的老人,躺在一间茅屋里呻吟,最终也被大火烧死。日本鬼子窜入东门村后,闯进老百姓的家中,见牲畜就捕杀,临走时还放一把大火将所有的房屋化为灰烬。
二是杀。日本鬼子在衡阳易古处村中,见到中国人就抓就杀。记得当时有易航、陈雄等20多个年轻小伙子碰到日本鬼子,大家就跑。日本鬼子用枪对这些年轻人进行扫射。结果20多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日本鬼子无端地打死。20多具年轻小伙子的尸体倒在路边,惨不忍睹!在易古处村的祠堂里,村民们看见孩子饥饿得奄奄一息,难过得发出哭泣声。这时,日寇闻声赶到祠堂,用刺刀杀死了十几个小孩,村民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搏斗,最后孩子的父母也死在了日本鬼子的刺刀下……
三是奸。为逃战乱,湖南衡阳女师学校搬到毛叶滩。70多个年轻女学生,将自己的脸上涂满锅底的黑烟灰,结果还是被日本鬼子发现而惨遭强暴后,全部被杀光。日寇在衡阳犯下了滔天罪行,给衡阳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难以尽言!
团结一致,英勇抗敌
在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面对我山河沦丧、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团结全国各党派、各界群众和一切爱国同胞,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举国上下,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的长城。中国人民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
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无数抗日先烈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记得l937年,在广东肇庆高要前线,战况打得异常激烈。在这次战役中,国共两党紧密配合,一次又一次击败了日军的进攻,对迟滞日军的大规模进攻起了积极作用。我左翼兵团坚守阵地,没有一个人退缩,直到将日军坦克彻底击毁。战斗中,不少将士壮烈牺牲。我熟悉的黄埔同学、工兵连邵鹏延连长就是其中一个。在广西桂林机场和江西云都机场,抗日将士和黄埔同学以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先后共歼灭受伤逃机l6架。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盘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团结起来,共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这不仅是抗日将士的豪迈誓言,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这种坚贞不移的民族气节,砥砺着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气概”,激励着中国军民持久的顽强奋战;正是这种浩然之气概,不屈之节操,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日军的枪炮,保卫神圣的家园;正是他们的英勇战斗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亡我之心,彻底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称霸世界的狂妄梦想,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们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永放光彩。他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
牢记历史,开创未来
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铸就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斗、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进一步升华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无坚不摧的。它不仅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之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65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以崭新形象屹立在国际舞台上。中华民族的复兴,既面临极好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深切表达对抗日先烈、黄埔同学的怀念和敬意,就是要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要教育下一代,按照中央要求,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自身优势,促进祖国统一,抓住机遇,奋发图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作出我们的贡献。
(此文作于2010年)
黄埔十四期 省黄埔同学会名誉副会长 文讷逊
[责任编辑:全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