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新华调查:伟大的时代 为什么缺少伟大的作品?

时间:2012-05-28 11:25   来源:新华网

  伟大的时代,为什么缺少伟大的作品?

  ——从讲话精神看当下我国文学创作的现实问题

  新华网上海5月27日电 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成就不菲,但是相比于高歌猛进的经济建设明显滞后,缺乏力透纸背、影响深远的经典大家与旷世力作。

  伟大的时代,为什么缺少伟大的作品?毛泽东同志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批评的文化创作中存在的唯心论、教条主义、空想、空谈、轻视实践、脱离群众的问题,在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经典与大家,在哪里?

  经典与大家,是衡量一个国家文艺成就的重要标准。今天,人们置身丰富至极的文学作品中,却有些四顾茫然:经典与大家,在哪里?

  一方面文艺作品名类繁多、创作踊跃,长篇小说创作甚至呈井喷之势,但另一方面提供给读者、观众的精品力作并不多,能够震撼心灵、流传后世的伟大作品更是缺乏。同时,随着一些文艺大家的先后辞世,人们在感叹进入了没有大师的时代,近年来虽然涌现一批年轻的优秀文艺人才,但他们尚不足以担当重任。

  1949年至1966年,全国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只有二百多种,而现在一年的长篇小说书目就达千种,加上网络上的新作,更是数不胜数。但这些作品,有多少能够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创业史》、《红旗谱》、《红岩》等作品那样家喻户晓?著名作家王蒙说:“我们缺少力透纸背的经典力作,缺少振聋发聩的文艺高潮,缺少学术创新与文化发现,缺少大师式、精神火炬式的文化权威。”

  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伟大作品有几个标准:第一,深刻地反映了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第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第三,要影响深远,不是一部电影一时轰动取得高票房然后就完了,也不是一幅画卖得好价钱就行了,“你问老百姓,近年对哪幅美术作品印象深刻?基本上没有一部作品,老百姓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卖高价画家的名字。”

  冯骥才说,如果一部作品,没有深入人心成为一个国家灵魂的凝聚力,没有成为这个时代创新力的表现,没有成为这个时代人们可以仰视的、崇敬的对象,“那最后它就不可能成为经典。”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