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者座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70周年。为了学习、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报日前联合召开座谈会,来自北京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就《讲话》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展开研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指出,70年前,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联系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斗争实际,深刻阐明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社会的关系。《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要为工农兵服务。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这种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与欣赏导向。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和鉴赏者,更是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副会长董学文认为,《讲话》发表70年来,始终像一面鲜艳的旗帜,指引着中国革命文艺前行的航程;同时也像一块真理的燧石,越敲打撞击越闪烁出耀眼的火花。如今,《讲话》常常被人指责和误解,说它“不懂审美”、是典型的“文艺政治学”。我的看法与此正好相反,《讲话》的理论功绩恰恰在于它出色地开创了新的、以人民为本位的审美途径,从而带来了革命文艺生产力的破天荒发展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性解放。我们应该坚持《讲话》精神,使文艺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改变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某些低俗、媚俗、庸俗倾向,改变某些作品中缺乏热情、缺乏憎爱、没有教益的倾向。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邱运华教授强调,《讲话》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在当代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在如何看待中华文化遗产的构成问题上,用《讲话》中的观点来看,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学艺术恰好是存在于人民大众、存在于民间文化之中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永清教授谈到,《讲话》的发表开辟了一个人民文艺的崭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讲话》精神,在高校首先要建设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使《讲话》的思想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帅松林认为,《讲话》精神对于当前的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启示。它要求我们摒弃那种只注重人性教育,忽视、淡化甚至回避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倾向。不论怎样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应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作为其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北方工业大学校办副主任王文革副教授说,虽然现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现实状况与以前不同了,但文艺引领时代发展、追求美好生活、完善精神品格的功能并没有改变。
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部长周晔教授指出,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着重谈到了文艺批评标准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确立批评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讲话》的文艺批评标准联系当今大学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她认为,大学文化的评价标准首先要具有引领功能,从时代高度深刻认识大学应承担的文化育人、文化创新、文化融合和文化引领的使命。只有确立起大学文化评价的“高标”,才能在高校实现核心价值的凝聚、共同理想的追求、崇高精神的培育和真善美的心灵陶冶。(马建辉整理)(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