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冯双白:重到安塞 寻找舞者的精神动力

时间:2012-05-24 10:04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追溯《讲话》的背景,重温《讲话》精神,再提《讲话》宗旨,在21世纪的今年有特别鲜明的现实意义。首先,让我们对历史投去匆匆的一撇。

  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顺利到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延安宝塔山如同大海中的明灯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投奔光明的各界人士,其中来自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另一方面为延安全新的生活而感奋激动,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下找不到自我定位而困惑。一方面,他们以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精英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提出了文化艺术大众化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行动中抱有划大众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他们一方面在延安带着从国统区拿来的行头演出的洋人戏剧里的角色;另一方面,他们从心里其实拒绝着民间流传的千百年的文化。他们一方面努力创作的属于自己的阳春白雪;另一方面在骨子里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文艺看作是下里巴人的东西。

  于是,自我定位的崇高和艺术现实生存的冲突鲜明地摆在每一个亭子间出身的延安的文化人面前。1942年,针对当时延安知识分子存在的种种问题,在陕甘宁边去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讲话,全面总结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基本经验,联系当时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实际情况,阐明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思想,回答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发展道路上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策略问题,特别是鲜明地提出了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为人民服务的这两个根本问题和原则问题,明确指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在20世纪40年代其实是一篇真典实例的经典之作,而70年来则是一篇全面阐述我党根本文艺方针的指导性文件。毛泽东针对当时熟悉一些西方文学和戏剧的自居为文学家、戏剧家的人们指出,古往今来的优秀文艺作品和大师名作都是生活之流变和反映,而只有人民的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真正源头。

  《讲话》中提出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的著名论断,至今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创造新文学艺术作品的总体要求,对普及和提高文艺遗产的继承和革新、文艺批评的原则以及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政策等等问题所做出的精辟阐述,今天重读仍然醒目而具有现实意义。《讲话》落地有声,如同春雷警醒了延安文化人,一场以延安新秧歌运动命名的文艺创造展开了翻天覆地的惊人行动,原来言必称希腊的文学家们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唱起了陕北的《信天游》,原来带着洋发套只演出外国大戏,言必称斯坦尼体系的鲁艺人拜民间舞者为师扭起了大秧歌。

  可以说从《讲话》之后,2000年封建社会中一直被低看级等的人民大众的艺术真正登上了大雅之堂,中国文学艺术历史发展实践中一种体现着文化公平、艺术民族的精神被《讲话》激活和启发了,这是一场以新秧歌的名义进行的文化艺术的全新突破,其方向温完全符合中国文明进步的历史总趋势,从而具有了核心价值观的巨大建设意义。7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时代氛围、视野环境、审美趋势都发生了变化的今天,再读《讲话》到底有没有意义?当然,《讲话》发表尤其鲜明和具体的政治目的,即动员一切力量为解放中国而奋斗。然而,中国舞蹈发展的实践、中国舞协的工作经历以及我自己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让我体会到《讲话》的真理性至今光芒四射,现实意义巨大。

编辑:刘承思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