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恰逢二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文献《开罗宣言》发表70周年。昨天,“纪念开罗会议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沪上多位学者围绕《开罗宣言》重要意义、日本摆脱“战后体制”的图谋、如何维护二战成果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1943年11月,在二战初露胜利曙光之际,中、美、英首脑在埃及举行开罗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该《宣言》明确要求日本归还“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中国领土和其他国家领土,成为战后处理日本相关问题、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国际法准则。
然而,在过去的70年里,日本右翼政客对基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报》等文献形成的“战后体制”一直耿耿于怀,始终没有放弃摆脱这一体制的图谋。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李秀石指出,战后以来,日本国内始终存在构建“后战后国家”的两条主线。其一,否定历史、否定《开罗宣言》精神的思想主线。它从潜流发展到汹涌逆流是一个长期演化、渐进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从安倍上台才有。日本右翼一直通过肯定侵略战争、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出版右翼书籍等举动在日本舆论和社会中逐渐渗透并扩大影响,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正式集结成有组织的力量。其二,摆脱战后国际秩序、建立“后战后国家体制”的制度主线。修宪主张由来已久,早在安倍外祖父岸信介和外叔祖父佐藤荣作出任首相时,都曾提过修宪主张。安倍只不过继承了其祖辈的政治抱负。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日本正将摆脱战后体制与发展海洋战略相衔接,在其所谓的重建“正常国家”体制过程中,出现了某些军国主义因素复活的发展趋势。上海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指出,无论是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还是推动修宪进程,亦或是近来成立“国安会”、推出特别秘密保护法等,安倍复出再任首相后的所作所为,均表现出赤裸裸的国家主义姿态,其本质都是要否定二战成果、推翻战后秩序。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胡令远指出,日本现在的反常行为有其自然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轨迹,从政治制度上说日本还不是一个现代正常国家,因此它推动修宪是早晚的事。但是,由安倍这样一个右翼“头面人物”带领日本走出战后体制,又怎能让世界放心?
多年来,《开罗宣言》都是压在日本军国主义头上的“镇妖石”,也是亚太地区的“定海神针”,对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具有深刻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如今,面对日本的种种挑衅,中国如何维护二战成果,如何践行新的斗争?与会专家指出,以钓鱼岛争端为标志,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将继续。我们既要在经济上争取更大的发展;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共同开展国际斗争。我们既要重温历史,用国际法依据揭示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本质;也要向世界提出中国的治理理念,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用我们的文化力量,为国际体系作积极贡献。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历史学会、日本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承办。
[ 责任编辑:张玲 ]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张玲
原稿件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