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25%,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31%。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来首次降息。
人民银行同时宣布,8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此前,中国一般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允许有浮动区间,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也就是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均有所扩大。
此次利率调整的重点并不在于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调整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这是一个十分有力的政策信号,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还原资金的真实价格;二是促进银行系统提高效率;三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但解释这三个作用的时候却不能分开解释,需要综合来看。
老百姓对“资金值多少钱”可能会犯糊涂,这等于问“钱值多少钱”,但在金融领域,“钱值多少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利率。在2012年6月8日之前,人们存钱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利率的问题,因为这个是国家(也就是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只能执行,老百姓没有选择利率的可能。虽然利率不高,但比起股票、基金等投资方式要安全一些,所以大多数没有投机心理的人还是会选择存款。但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没有选择的利率使得商业银行获得了大量廉价的资金,并且以相对高一些的价格贷给了企业。银行获取了大量的利润, 其主要来源就是存贷款的利息差。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银行的贷款利率相对于民间的资金价格(如高利贷,小额信贷等)来说是非常便宜的。也许有人要糊涂了,如果社会对资金极为渴求,为什么银行不提高贷款利率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呢?这里有两个原因,首先,银行对业绩的考核中,除了盈利性指标之外,还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银行必须要放弃一些利润来规避经营风险。比如,贷给大企业、大项目就要比贷给小项目合适得多。其次,贷款给大企业和大项目的难度不小,各个银行都在抢,因此利率就比较靠近贷款利率的下限,于是利润也就被压缩了。
实际上,这样容易使我国的银行养成一种惰性。银行应该靠管理风险的能力挣钱吃饭,但由于存贷款利息差固定,银行必然倾向于握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大企业和政府(反面就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并能够成功贷给大企业和大项目,就能以极小的短期风险(长期风险在短期内不容易暴露,而银行行长的任期并不很长)坐地收钱,也就是从“管理各类风险”退化为“回避短期风险”。这种现象后面隐藏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在息差不是很大的条件下,银行能够巨额盈利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有大量的廉价存款。因此大家就能够看到银行在争取存款的时候是非常积极的,典型现象是诱人的理财产品满天飞。
这一次利率调整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可以理解为彻底解决上述几个(但不限于)问题的初步尝试。
首先,由于浮动范围扩大,必然导致各方(储户、银行、企业)进行议价,因此资金的价格也就会更接近于真实价格区间。但是,由于浮动范围并不大,因此短期内还不能形成市场化的利率,即利率市场化是渐变的、可控的。
其次,银行息差缩小,竞争水平提高。理论息差(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为3.0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1.1倍和0.8倍,那么息差会减少到1.473个百分点,下降近一半(48%)。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要命的政策信号还不是息差缩小,而是今后息差有可能会进一步缩小。如此之小的理论息差,银行的利润将大大缩水,继续大打极为熟悉的价格战会变得不合时宜,必须要有所变化。银行将被迫从“回避风险”转向“管理风险”,并从管理风险中获取相应的风险收益。
最后,中小企业贷款难有可能得到缓解。实际上,息差缩小仍然不能阻止银行主动向大企业和大项目送钱,但如果利率浮动空间进一步加大,那么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议价能能力,银行的利润会被彻底榨干。没有好处谁又会起大早呢,银行这时也就只能转向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通过风险溢价来增加息差(或者利润)。
综上所述,此次利率调整的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一些饱受诟病的经济金融痼疾有可能被缓解或者治愈。但政策是否能够产生效果,或者效果能否达到预期,尚存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拭目以待。(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