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上海开幕  >   最新播报  >   正文

两岸和平论坛:纳多元意见求共识 推动解决政治分歧

2013年10月10日 13:03 来源:中新社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一届两岸和平论坛将于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登场。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6日在印尼巴厘岛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并重申“愿意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就两岸政治问题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后,紧接举行的这一民间政治对话引发海内外极大关注。

  新形势酝酿权威平台

  2013年初,新上任的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年度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提出,解决政治难题,先从两岸民间开始对话是一条可行途径。他有关“适时举办两岸和平论坛”的具体倡议引发了各方关切——两岸社会各界要如何为官方“将来进行政治商谈逐步创造条件”?

  事实上,近一两年来,以敏感的两岸政治关系、军事安全、民族认同为议题的智库对话相继在两岸、香港等地举行。虽引起舆论关注程度不一,但各方学者、专家间有多种渠道频繁交换意见,为彼此加深了解、积累共识、探讨“深水区”的两岸政治关系创造了条件。

  在此背景下,由全国台湾研究会、台湾21世纪基金会等14家两岸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共办的和平论坛上,120多位与会者中不乏两岸各党各派决策层的重要智囊。可以说,这一新平台将权威呈现当前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实景。媒体聚光灯下,海内外同胞可由此获取两岸政治对话的最前沿资讯。

  2008年两岸关系开创新局,台海和平红利惠及中华儿女,也为稳定亚太区域带来积极效应。不过,五年来两岸政治方面的对话少之又少。论坛上传递的重要讯息无疑将牵动各方对未来格局的评估;这场对话以两岸为题,但所引发影响必超越两岸。

  推动解决政治分歧

  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对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已有所制约。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呼吁,只有开启政治对话进程,才能为两岸增加互信、强化安全环境进一步奠定厚实基础。

  四天前,习近平会见萧万长时指出,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张志军在陪同会见后,与台湾方面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王郁琦进行了简短寒暄。双方同意建立直接联系,加强交流沟通,并推动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互访。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直接沟通联系机制,无疑为两岸今后的政治接触迈出具重要意义的第一步。

  对此,有评论指出,深化发展两岸关系的关键应落脚于“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此次论坛主办方共同设定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和平架构四大议题,正可发挥带动两岸各界检视分歧、增进互信的功能。在两岸民间往来极为频密的上海举办,外界期待论坛能以前瞻视角凝聚多元意见、求取新共识。

  纳多元意见求共识

  民进党2012年败选后至今,许多人士认为主因是其大陆政策长期背离两岸关系现实。一段时间以来,民进党重要人士如谢长廷和多位党籍县市长,前进大陆、香港展开对话交流,试图为该党迈向所谓执政的“最后一里路”解套。

  据悉,论坛将有一些长期对两岸交流抱持疑虑的民进党人士加入对话。如果他们与民进党所谓“交流派”人士共同赴会,无疑意味着该平台能集纳更大范围的多元意见,两岸政治对话进程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海内外媒体观察,持“红”、“蓝”、“绿”三方观点的智库专家同场进行意见切磋,势必擦出许多火花。论坛求取共识的过程或会艰难但结果弥显珍贵。

  外界热议两岸接触将如何“由经入政”之际,民间丰富的智慧、创意值得发掘。

  参加论坛的“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在台北行前表示:“两岸的问题可以说是非常错综复杂,所以一个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协办论坛的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李明也指出,“要继续把握机遇,此次论坛对未来两岸关系走向其实只是开始,而且会有更好、更重要的影响”。

  这些都是非常正向的期许。首届两岸和平论坛在台海互动进程中将留下怎样的一笔,值得拭目以待。(记者 刘舒凌)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