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水而战——记西南旱区的普通人

时间:2010-03-26 08:33   来源:新华网

3月12日,在贵州省水城县发耳乡发耳村,两位村民在一新水源点建水井。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3月20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兰木镇纳核村纳辉屯村民为运用旱育秧技术的秧田浇水。新华社记者 李斌 摄

  新华网南宁3月25日电 题:为水而战——记西南旱区的普通人

  新华社记者

  初春三月,西南大地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抹颜色,那十丈高枝上盛开的木棉花,硕大如碗,红艳似火。这象征着坚韧不拔精神的英雄花,在遭遇百年大旱的西南大地铅灰土黄的底色上,更显艳丽和坚强。

  连日来,记者奔走在西南五省区市大地上,一片片干裂的农田、一座座干涸的水库、一个个早已见底的水窖,向人们诉说着这场旱灾的冲击和威胁:6000多万人受灾!1800多万人饮水困难!9000多万亩耕地受旱!直接经济损失230多亿元!

  山石间弓身背水的农妇,盘山路上驱车送水的志愿者车队、田地里指导节水育苗的农技人员、群山间打井找水的水利人员、村落里奔走指挥的基层干部……恰似那扎根石头缝里固水保土的木棉树,越是无甘霖,越扎根向下。 

  “老天一天不下雨,我就一天不回家”——大旱面前,他们的意志坚韧如水

  每年春天,点缀西南大地的往往是金灿灿的油菜花。但今年,在一簇簇美丽的油菜花背后,藏着的却是揪心的隐忧。

  “因为缺水,油菜只开花不结籽,收成是没指望了。”村民谭洪位说。3月22日,记者在贵州省息烽县流长乡新中村看到,由于长时间的缺水,裂痕像一条条伤疤铺展在田地里,金黄的油菜花朵下是干瘪的花茎。

  严重的旱情已导致这个村庄油菜减收六成。“如果20天内再没有足够的灌溉用水,不仅今年的油菜面临绝收,人畜饮水都很难保证。”谭洪位摇着头。20天,这个最后的底线,谁都不知道是否会发生奇迹。

  灾难考验着人的智慧。在严重旱情面前,不等不靠,齐心打井,挖出水源成为了当务之急。

  陈秀泰是村里第一个挖出水来的人。

  起初,陈秀泰并没有意识到旱情的可怕,以为等一等,有场雨就没事了。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半年多。“今年实在是旱得奇怪!以前每年水田里的水都没干过,今年不仅干透了,连平时取水的大水池也早没水了。”

  随着旱情的发展,不仅庄稼受损,吃水更成了大问题。陈秀泰再也坐不住了。“再旱,水是必须要吃的。我和老伴一合计,看看能不能从田里挖到水源,毕竟以前是水田,说不定就有水呢。”

  寻水之路充满艰辛。一处没有,别处再挖,还没有,再挖……从找水到挖水,陈秀泰用了大半个月。这股地下水从田里通过1000多米管线引到了家里,水管搭在一个大木桶上,水质清清亮亮,水量不小。“除了人饮,多少还能灌溉,挽回油菜的一点收成。”陈秀泰说,村民纷纷按照他家的模式挖田找水,现在已有近30户村民打出水来了。

  贵州威宁县斗古乡的人们则是在几公里外的峡谷里找到了水源。

  斗古乡距县城88公里,与云南相隔一条牛栏河,是威宁县这次大旱中饮水最为困难的乡。当地党委政府去年12月就着手找水,找了一个多月,最终在牛栏河边找到一处地下水源点。

  多方筹集了20多万元,买上水泵水管,全乡20多名党员干部带着洋芋、面条进了山。铺水管、架电线,天天干到半夜。经过14天艰苦施工,2月5日,地下水在3台变压器和5台抽水机的推动下,经过3500米的管路从牛栏河峡谷源源不断地汇集在中关村的一口小山塘里。

  自从通了水,55岁的村民陈小二就在抽水沿线的一处悬崖边安了“家”。“崖下离不得人,山塘蓄满了要关闸,停电了要关机,还要维护好管线。群众、庄稼都需要水啊!村干部、乡干部都带头下悬崖勘查水源,我也要出点力。”陈小二说得坚决,“老天一天不下雨,我就一天不回家。”

  崖上临时的“家”里,一床被子,一张塑料布,一床破了洞的毡子,就是睡觉的地方。三块石头支起的炉灶,就是“厨房”。因为风大,没法支帐篷,老陈望着星星入睡。

  碗口粗的管道把地下河水引来,哗哗地往山塘里灌,村民们在塘边排队挑水。他们说,去年12月前就缺水了,那时要到陡峭的山下取水,下去1个小时,背上水回来3个小时。

  如今,这个5级提灌工程每天把1200多吨水送到家门口,解决了乡里4500多人的饮水、7000多亩田地的灌溉,几千亩苹果树、烤烟和核桃林的收成也有了指望。

  打水井、建水柜、筑塘坝、截潜流、掏山泉,一场找水自救的战役正在西南各地打响。

  水滴石穿,这是水的韧性。而这场战役必将以胜利告终,因为,大战面前,人们的意志坚韧如水。

编辑:田云鹏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