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别山,构建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刘邓大军长途跋涉直驱大别山,只是赢得了整个战略行动的第一步胜利。能否在敌战略纵深地带迅速展开,尽快创立根据地,关系到解放战争整个战略局势能否根本改变。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的前途作了三种估计: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3省交界地区,高山峻岭连绵巍峨,山林野莽郁郁葱葱,既可以成为生存据守的良好天然要塞,也可以成为吞噬军事劲旅的虎口险地。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要诞生地。刘邓大军的主要来源——红四方面军,就发端于此。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又创建了新四军第五师。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从这里开启。
大别山革命斗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有“红旗不倒”之称。由于国民党军队多次残酷的“清剿”,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时,这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多股游击队在活动。刘邓大军孤悬敌后,能不能站得住脚,实现毛泽东提出的三种前途中最好的前途,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邓小平曾经这样描述过大别山:中原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正当敌人的大门,其中大别山是大门边。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
毛泽东致电刘邓,对坚持大别山斗争的困难和长期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希望短期内就能在大别山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我军要有很长时间在江河之间往来机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并在歼灭敌人几十个旅后,方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到达大别山的当天,邓小平就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起草了《关于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向进入大别山的部队提出了“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光荣任务。
既要开辟根据地,又要打击敌人,刘邓抓住国民党军尚未形成围攻的有利时机,制定了“北线牵制、南线展开”的战略方针。一纵、二纵在大别山北部钳制尾追之敌,三纵、六纵迅速向南部出击,抢占南线诸城。仅仅一个月,刘邓大军在鄂豫皖地区解放县城23座,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
刘邓大军主力长驱直入,逼近长江,大有挥师渡江之势。蒋介石一边命令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坐镇九江,封锁江面;一边督促第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不惜一切代价向长江边开进,阻止刘邓大军过江。
国民党在大别山的兵力大都被钳制在皖西和豫南,只有整编第四十师和第八十二旅一直尾随刘邓大军南下。在蒋介石的驱使下,该部孤军冒进。刘邓大军网开一面,随后在高山铺峡谷地带设伏,将其全部歼灭。
高山铺大捷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悬着的心轻松了许多。他对周恩来说:高山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消灭了国民党军1万多人,也不仅仅因为这一仗打得漂亮,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我军已经能够在大别山进行大兵团作战,刘邓在那里站住了脚跟,倘若10万人的冬衣能够解决,就是天王老子也赶不走他们了。
在这之前,周恩来曾致电刘邓:冬衣如何解决?如困难过大,准备派十纵队护送。
刘邓认为后方也很艰苦,缺乏棉花布匹。从老解放区运送棉衣,山高路远,千里迢迢,而且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他俩商定,自己动手,就地解决。
毛泽东看到回电,连说三遍:刘邓有气魄,不简单。
高山铺战役后,大别山已是秋未冬至,部队也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冬衣问题再次提上重要日程。刘邓和后勤部门的负责人商量此事,后勤部门的同志说:棉花、布匹可就地解决,但裁缝难找。
没等大家把话说完,邓小平接过话头:不能把眼睛盯着群众吗?我们的指战员来自于人民,有许多能工巧匠,把部队中能弹花、染浆、裁缝的集中起来,以他们为骨干,在每班、每排开起裁缝厂、被服厂如何?
大家哈哈大笑,没有再言困难。
邓小平着重强调:在筹集原料时,一定要注意工商业政策,就是地主、资本家的店铺,也要按价付款。人逃亡了的,可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自制棉衣棉被的行动,迅速在全军展开。
部队采购来的布五颜六色,战士们用锅灰、草木灰把白布染成灰色,做面子,把那些色彩鲜艳的花布做里子。买来的棉花,多数是籽棉,没有弹花机,战士们就用树条抽打,用手撕,用手剥。
半个月的时间,十几万指战员就穿上了新棉衣。
为配合刘邓大军的战略行动,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在大别山以西的伏牛山区机动作战;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陈毅、粟裕的率领下,挺进豫皖苏地区,在大别山以北扩大解放区。
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黄河、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原战场的失利,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对战局的这种变化,国民党统帅部惊恐不安。1947年11月下旬,蒋介石决定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任命国防部部长白崇禧为主任,统一掌管豫、皖、赣、湘、鄂5省军政大权,要以“总力战”与共产党争夺中原,并调集了33个旅全面“围剿”大别山,大别山的军事斗争又骤然紧张起来。
邓小平由衷地感叹:敌人对大别山的疯狂进攻,是垂死挣扎的表现,是死亡前的回光反照。大别山是敌人的要害区,敌人越接近死亡,越要拼命争夺。为此,刘邓大军分成两个指挥所,刘伯承率一纵转出外线战略展开,邓小平率主力坚持内线斗争,在大别山与强大的敌军展开了艰苦的反“围剿”作战。
围困大别山的国民党军队依据绝对优势兵力,从南到北对大别山压缩堵击,并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摧毁新建立的民主政权,疯狂捕杀地方干部。中央军委为缓解大别山的严重局面,命令粟裕率华东野战军4个纵队南下,与陈谢兵团会合,沿平汉路直迫武汉,以吸引调动一部分敌人出大别山,减轻大别山的压力。
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在大别山的困难很多,是在“啃骨头”,但是,在其他战场上,我们的兄弟部队已经开始“吃肉”了!我们背上的敌人越多,我们啃的骨头越硬,兄弟部队在各大战场上消灭的敌人就越多,胜利也就越大。
邓小平把3个主力纵队分遣到3个地区机动作战,采取以小部消耗大敌,以大部寻机歼灭弱敌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的“围剿”部队巧妙周旋在大别山上。
由于敌军重兵“围剿”,多路进攻,刚刚建立的大别山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已经解放的30多座县城相继沦入敌手。地主反动势力猖獗,公开逮捕、杀戮地方干部。
1947年的最后一天,邓小平和李先念翻越30多里山路,来到金寨县漆店区楼房村检查地方工作。邓小平对急忙赶来汇报的地方负责人说:先听你们讲讲,群众发动得怎样?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都可以谈。
县委书记、县长们汇报了金寨各区发动群众建立农会、清匪反霸的情况,特地提到在分田、分浮财、打土豪过程中出现了过左行为,应予以纠正。
原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为迅速发动群众,开始了“急性土改”。有的地方对地主不分大、中、小,一律乱打乱杀,甚至错杀了一些红军家属,致使少数贫农也逃向了敌战区,个别地区变成了无人区,少数地方的群众在地主、富农的挑动下,拿起武器反对解放军。
邓小平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值得重视。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不一样,过去我们在策略上犯了打击面过宽的错误,不但不利于发动群众,反而脱离了群众。今后,在中心区应暂不动富农的财,在游击区暂不动地主的财,务求团结多数,孤立少数。
李先念接着说道:群众发动起来了,根据地才能坚持。
邓小平把取暖的火拨旺了些,接着说道:我们艰苦一些,在大别山多背敌人几个旅,二陈和刘司令员在外线就能多歼灭一些敌人。倘若今后战略需要,再抽一些主力部队去外线作战,你们能不能挺住?
“困难会多些,但能坚持。”县委书记肯定地回答。
“承认困难,不怕困难,战胜困难,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有你们这几句话,我的心里更踏实了!”
1948年1月,邓小平经过详细调查和深思熟虑,向中央写了一份综合报告,提出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应把握的政策界限。他在电报中说,大别山的特点,经历了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左,抗日战争时期的右,在本地各个阶层发生了很深的影响。鉴于大别山有两种区域,即巩固区和游击区,在巩固区可进行土改,在游击区则不能急于平分土地。
随后,邓小平又给中央去电,强调土改要分区域进行。对于邓小平的几次来电,毛泽东高度重视,并亲自复电: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为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
过火行动纠正了,根据地形势开始好转。群众说,过去80%反对你们,今天80%赞成你们。
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内外配合,协同作战,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抽调13个旅去应付其在中原各地的被动局面,宣告了蒋介石“消灭”刘邓大军及其创建的大别山解放区狂妄计划的破产,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在中原站稳了脚跟。邓小平电告毛泽东:不管情况如何严重,敌人是撵不走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