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诚信  >   权威解读  >   正文

经济日报:诚信是安身立命最基本起点

2014年12月17日 15:28: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今天重谈诚信,不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种唤醒。一方面要与传统接轨,唤醒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健全公民信用体系,让不诚信的人付出巨大代价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日前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就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提出7个方面21条具体意见,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最基本的起点,就是诚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样的道理,是任何一个孩子不管以后从事政农工商,也不管他以后知识水准高低,做人要遵守的基本准则。所以,中国人过去的修养不一定与知识成正比,一个农民可以非常有修养,可以有敬畏天地之心,可以有人与人之间的谦和诚信。在今天重谈诚信,不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种唤醒。也就是说,在文化价值上,我们要有一些共识和默契,那就是,诚信应该是作为定理存在的,不需要讨论。诚信不一定说给你一个专业技能,但是让人有尊严,让人能够安身立命。

  子贡问政时,孔子提了三点,“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兵力国防。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为什么留下的最后一项是“信”呢?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自古人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了“信”,社会、国民、一切价值都无从建立。所以中国人把“信”,看作从个人的君子之德,到整个社会的价值默契的一块重要基石。今天我们讨论诚信,其实是为了让中国人接续血脉,活出中国人本有的尊严来。

  在当今时代,我们的诚信应该怎么做?一方面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的弘扬;另一方面,是要用社会信用体系来规范的。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一切只有道德的提倡,而没有外在约束,有时候人的道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脆弱无力的。当然,如果一切都变成有价的可以外在评定的标准,那也过于功利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富裕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第一批勇敢地“摸着石头过河”富裕起来的人。但这里面部分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富而不贵”。他们有了财富的数字,但是缺少生命尊贵的个人信念。比如说,什么是底线?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事、不能挣的钱?也就是说,生命自律、家风和门风,还是缺少的。

  这样的人再往前走,什么才是真正的尊贵呢?我想,那就是他们的行为必须要有社会信用体系公开约束的底线。事实上,一个人是不是诚信,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从公民的个人信用体系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聘用一个什么样的员工,如果没有触犯法律,即使有很多道德层面的失信行为,在个人档案中是反映不出来的。所以,很期望公民诚信体系能够使每个人的信用是真正公开透明的、有保障的。

  曾经有国内名牌大学学生在国外考学时一路领先,但是却被名校拒绝了,因为这个学生在刚到国外时,有过两次地铁逃票记录。我们许多孩子可能觉得只要学习好,逃票算什么?但这在一个公民的诚信体系中是件大事。我们现在流行耍小聪明、小贪小占,有人不觉得这些行为对个人信用和发展空间有伤害,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体系健全了,道德才真正有力量。

  所以,一方面要与传统接轨,唤醒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健全公民信用体系,让不诚信的人付出巨大代价。有时候这种威慑作用,才能让人知道,诚信是和一个人的尊严和未来前途直接相关的。

  中国社会现在普遍需要提倡的,是重建家教与门风。诚信如果仅仅靠社会上的榜样去感召,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根本作用。根本作用还在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做好诚信这件事,首先是家教,家风正不正,和知识不成正比。(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于丹)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黄露佳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黄露佳

原稿件来源:经济日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